繼伺服器平臺的Intel Xeon 5400 45奈米製程處理器(研發代號Penryn)系列採用全新Hi-K技術,2008第一季桌上型電腦平臺也將陸續推出四核心的Core 2 Extreme及Core 2 Quad(研發代號Yorkfield),以及雙核心的Core 2 Duo(代號Wolfdale)45奈米製程處理器產品。

為了了解採用新製程的處理器,對效能提升幅度的影響,我們也針對處理器的各種運算能力,分別做了不同的測試。除了在45奈米製程的QX9650及QX9770之間相互比較之外,也一併測試了65奈米製程的QX6850,以及雙核心的Core 2 Duo E6550。整體而言,雖然QX9650處理器的快取延遲較高,但採用新製程,並增加L2快取的利仍多於弊,參照後面的測試結果,便能得知。

影音處理能力提升最為顯著
由於新製程處理器的電晶體密度較高,並增加了L2快取容量和iSSE4指令集,因此效能測試的表現明顯比65奈米製程處理器優秀。根據我們的測試結果,QX9650及QX9770處理器,憑藉iSSE4指令集與Super Shuffle資料重整引擎,讓3D繪圖及影音處理能力顯著提升。

從POV-Ray的測試可以看出,QX9650的Chess2測試項目得分為3,997分,比QX6850的3,708分進步約8%,QX9770則與QX9650表現相近。而影音視訊指令集處理能力,則是新製程處理器強化最多的部分。
在SiSandra 2008的iSSE3測試中,QX6850的得分為37,077分,QX9650和QX9770則分別比QX6850提升了8.6%和20.3%的效能。

此外像浮點或邏輯運算能力,或是單執行緒效能測試,採用新製程的處理器,效能增加的幅度,就不如影音處理能力。

在傳統的處理器運算能力Super Pi測試中,QX6850計算8百萬位需時3分31.085秒,QX9650比它快了約15秒,QX9770也僅比QX6850快了約22秒。較特別的是PCMark測試,其中包含單執行緒及多執行緒等多種測試工具,測試結果發現QX9650的處理器得分為9,636分,與QX6850的9,606分相比,僅高出可以視為測試誤差的30分,反倒是QX9770得分10,236分,因時脈提升與QX9650有明顯落差。

耗電量及工作溫度低,超頻調校容易
除了效能提升外,新製程的處理器也更省電。雖然QX9650及QX6850的熱設計功耗(TDP)與QX6850同為130瓦,但實際測試時,QX9650的待機耗電量為162瓦,高負載時也僅258瓦,遠低於QX6850的待機195瓦、高負載322瓦。

此外在處理器溫度測試時,我們僅使用基本的處理器風扇、普通散熱膏,以及華碩Maximus Extreme主機板內建的散熱系統,並未加裝水冷或其他散熱機制。在這種條件下待機時,QX9650處理器溫度僅攝氏16度,相較於QX6850的35度,進步幅度相當驚人,且於高負載工作時前者僅上升至35度,明顯低於後者的71度。由於X38晶片組對於1,600MHz前端匯流排的支援性不如1,333MHz,且QX9770的時脈較高,所以該款處理器溫度也明顯高於QX9650,但待機時仍能保持在攝氏40度以下的穩定工作狀態,且與QX6850的測試結果相近。

由於工作溫度低,測試中我們也試著將處理器超頻。同樣在不加裝額外散熱系統的情況下,QX9650和QX9770都能輕鬆超頻10%,使時脈達到3.3GHz和3.6GHz,並完成三小時的處理器滿載壓力測試。其中QX9650的高負載處理器溫度也僅有40度,是最讓人驚訝之處。當我們嘗試超頻20%,將時脈提升到4GHz,在高負載時,QX9770仍能保持在70度以下,並持續運作。

搭配X48晶片組,才能發揮QX9770實力
從以上測試可以發現,單就邏輯運算或繪圖能力等效能而言,QX9770確實是目前最強悍的處理器,但如果要完整支援1,600MHz的前端匯流排,並且能檢視QX9770的效能與耗電量表現,還是使用X48晶片組平臺,搭配DDR3記憶體模組較適合。

目前雖已有部分主機板廠商,在更新BIOS後能以X38晶片組架構安裝QX9770,但目前X48晶片組的相關產品還未上市,DDR3記憶體的價格仍然居高不下,再加上X38晶片組對於QX9770的相容性不佳,使用舊款主機板直接升級為QX9770的可能性也較低,這些都會影響用戶購買這款處理器的意願。文⊙李世平




我們使用的測試平臺

華碩 Maximus Extreme

建議售價:不含記憶體為13,900元

0800-093-456

www.asus.com.tw

浩鑫XPC SX38P2 Pro

建議售價:18,800元

0800-032-010

www.shuttle.com

 
華碩的Maximus Extreme主機板,是我們這次測試處理器使用的主要平臺,它採用DDR3記憶體模組(最大8GB),可支援1,600MHz前端匯流排,內建雙乙太網路埠、eSATA連接埠及主機板電源鈕、CMOS清除按鍵等人性化配置,並提供水冷、空冷兩用散熱系統。

這款產品配置Crosslinx技術,能在用戶使用CrossFire強化繪圖能力時,將PCIe X16和X4的組合,變更為PCIe x8和X8的組合,理論上能提升10%效能。此外亦附有SupremeFX II音效卡。

本次處理器的另一個測試平臺,我們選用浩鑫XPC SX38P2 Pro,它內建400瓦80 Plus電源供應器,以及Intel X38晶片組,可支援1,333MHz前端匯流排、CrossFire多重GPU顯示功能,以及BIOS動態超頻技術。

這款產品使用原廠Oasis散熱機制,能有效降低處理器及主機板晶片組溫度,同時亦具有體積小、噪音量低等特點,並提供eSATA、SPDIF等連接埠,以及mini PCIe插槽,以加裝無線網路卡或Turbo Memory。

 

由於浩鑫XPC SX38P2 Pro的BIOS,無法提供QX9770所需的1,600MHz前端匯流排,因此除了E6550的測試,我們是以SX38P2搭配Elpida的2條1GB記憶體外,QX6850、QX9650及QX9770都是用華碩Maximus Extreme主機板、2條威剛DDR3 1900X記憶體、1萬轉WD1500AHFD硬碟,以及nVIDIA Qaudro FX570顯示卡的組合做為測試平臺。

其間我們也曾使用SX38P2的動態超頻功能,與Maximus Extreme BIOS提供的超頻功能(以手動調整外頻及倍頻)比較,發現在各超頻10%的情形下,除了記憶體的分數略有落差外,其餘像是處理器、圖像處理或硬碟的效能差距都不明顯,因此測試數據皆以分數較高的Maximus Extreme平臺為主。

Intel新製程處理器的技術

過去的處理器電晶體都是使用多晶矽(polysilicon)做為匣極(gate),並以矽的氧化物(SiO2)做為匣極介電質(gate dielectirc)。隨著製程越來越小,介電質的厚度也會越來越薄,當厚度小於1.2奈米(約5個電子),此時便很容易在源極(source)和汲極(drain)之間產生漏電現象。以Intel的65奈米製程處理器為例,它所使用的電晶體,正好就已經達到這個瓶頸。

45奈米製程的Penryn處理器以含「鉿(Hafnium)」的Hi-K做為匣極介電質,並用金屬材質,取代過去電晶體常用的矽,做為匣極材料。原廠宣稱這種做法不但可改善因製程逐漸縮小,造成匣極介質太薄而產生的漏電問題,也可因更小的製程而提高約兩倍的電晶體密度,並增加處理器效能。

在基本架構方面,Penryn與65奈米製程的處理器相同,採用原生雙核心架構;四核心的Yorkfield則是將兩顆雙核心Wolfdale處理器封裝在一起,每兩個核心共用一組6MB的L2快取。

QX9650是首款桌上型電腦的45奈米製程處理器,與65奈米製程的QX6850具有相同的四核心架構、256KB的L1快取、3GHz時脈,以及和1,333MHz前端匯流排(FSB),但前者的L2快取為12MB,比後者的8MB增加不少,同時亦新增iSSE4指令集,Intel宣稱能夠增加影像格式轉換、壓縮、3D繪圖及多媒體處理效能。

至於QX9770除了同樣使用45奈米製程、支援iSSE4指令集,以及內建12MB L2快取外,更進一步將時脈提升到3.2GHz,同時也改採1,600MHz前端匯流排,以因應DDR3記憶體的規格。

由於加大了L2快取的容量,Penryn處理器也將L2快取從原本的16路關聯增加為24路,這樣雖然能夠降低快取資料被覆蓋掉的機率(從16分之1變為24分之1),但也因處理器搜尋資料時需檢查的項目變多,而增加快取延遲時間。文⊙李世平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