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來,臺灣本地的IaaS服務(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礎設施即服務)如雨後春筍一般,紛紛竄起,不僅3大ISP業者輪番搶進,連硬體商、系統整合商(SI)也開始角逐IaaS市場。
中華電信除了既有hicloud CaaS(Compute as a Service)服務之外,還延伸推出儲存雲服務。去年底台灣大哥大、遠傳也按照資源用量多寡提供不同等級的運算服務,類似中華電信CaaS,其他IDC業者如宏碁電子化資訊管理中心(Acer eDC)推出eDC Cloud公有雲服務,SI廠商神通資訊科技(神通資科)推出MiCloud服務,華碩推出WebStorage雲端儲存服務等。
臺灣IaaS市場頓時熱鬧萬分,意味著企業終於有在地的IaaS可選了!企業不必連線到遠在國外的資料中心取用IaaS資源,不必研究外語操作介面與技術文件,可以就近連到臺灣的資料中心取用,有中文操作介面可用,也不必擔心臺灣法規遵循或稅務上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企業還能享有在地的技術支援服務,打通電話就能找到客服或技術人員,取得7×24小時的服務,協助解決操作或技術上的疑難雜症。
看起來臺灣IaaS能提供企業更近距離的服務,依照企業不同需求規畫的服務方案看似一應俱全。然而,目前實際採用臺灣IaaS的企業仍不在多數,許多新創公司甚至在比較了臺灣和國外的IaaS服務之後,決定選擇美國如Amazon或Rackspace等業者的IaaS服務。
幾年前,開發出Puffin瀏覽器App的臺灣軟體開發公司CloudMosa在創立初期,同時比較了臺灣與美國的IaaS服務,最後,即便CloudMosa多數開發工程師都位在臺灣,多數用戶也都在日本,卻仍然沒有租用臺灣的IaaS服務,最大的障礙是臺灣IDC的網路頻寬費用貴得不合理。
曾在Google任職、現為CloudMosa創辦人的沈修平表示,當時CloudMosa若在臺灣租用企業級、對稱式1Gbps網路頻寬,整體費用將是美國IaaS服務的4倍,對於新創公司來說,很難負擔起這樣的高價,於是CloudMosa不得不選擇美國的IaaS服務。
不僅企業這麼說,還有些專家指出,臺灣IaaS最大的問題是只做了IaaS轉租,根本沒有設計出符合企業真正需求的「服務」。台達電子雲端技術中心資深處長翟本喬指出,臺灣IaaS只是花大錢買了VMware或微軟的虛擬化軟體,再架設一套管理平臺,就將虛擬化後的IT基礎設施轉租給企業。「只做到Infrastructure for Rent.,沒有做到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他說。
只是轉租,卻沒有培養自主研發能力的後遺症就是容易受制於廠商,無法為企業量身打造服務。具體的例子是臺灣IaaS業者很少釋出API,讓企業用來自行開發自動化管理的程式。《AWS雲端企業實戰聖經》作者林允溥說:「沒有釋出API,就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IaaS服務。」
看來臺灣IaaS粉墨登場的背後,似乎隱藏了不少問題,導致企業裹足不前。
問題1:頻寬價格比美國貴3倍
以價格來說,多數企業使用IaaS的優先考量點,往往在於價格是不是夠便宜,至少租用IT基礎設施的費用總不能比自己買來得更貴。林允溥曾評估,臺灣IaaS的虛擬主機、儲存空間與其他配套功能的費率都與Amazon差不多,但網路頻寬費用卻比Amazon貴2~3倍,價格不合理地高,而且傳輸品質也不夠穩定,經常發生下載速度過慢,甚至還會斷線,這是造成企業用戶出走的主因。
例如,中華電信hicloud CaaS服務雖然如同Amazon,只計算虛擬機器和加值服務對外的網路傳輸流量,不計算內網流量,每GB網路頻寬卻以15元計價,高於Amazon EC2美東地區每GB以3.6元計價;東京地區以6元計價,可證明hicloud頻寬價格確實為Amazon EC2的2~3倍。
而且hicloud網際網路傳輸方式採取共享式頻寬,也就是說,每個虛擬機器設置的網路頻寬沒有最大量限制,預設是不保證頻寬,所以當多位hicloud用戶同時對外連線至網際網路時,就會互相搶占頻寬資源,造成網路傳輸不穩定。中華電信表示,除非用戶另外提出申請,才會以專案的方式為企業建立保證頻寬,但必須另外收費,目前中華電信沒有對外提供保證頻寬服務的表訂價格。
對於這些網路頻寬費用與傳輸品質的爭議,今年5月底,中華電信hicloud CaaS服務推出優惠方案,企業每個月租用任何CaaS的虛擬機器與加值服務(不限型號與數量)產生之總流量,每個月前100GB都免費。然而,此100GB的優惠方案只是暫時性的促銷活動,並不會永久推行。中華電信表示,企業現在開始租用CaaS服務可享此方案,但未來優惠方案終止後,仍必須按照表訂價格支付頻寬費用,目前中華電信仍未確定此優惠方案終止的日期。
問題2:欠缺自助式平臺,企業重新申購還得等半天
在申購服務的流程規畫上,IaaS帶給企業最不同於自建IT基礎設施的好處是運算資源可任意伸縮的彈性,企業要用就能開啟,還能動態調整用量大小、功能多寡,不用了就關閉,尤其應用系統臨時需要更多或更少的運算資源用量,企業都能快速甚至自動化地取用。例如,系統流量突然暴增,企業可快速擴充IaaS的運算資源來完成大量的任務,流量趨緩時,也能立刻關閉這些資源,最後企業再按照實際用量付費。
相對地,IaaS服務必須讓企業立即完成申購流程,以彈性調整資源用量,如Amazon用戶只要線上刷卡,就能在1分鐘內完成IT資源的重新配置。然而,多數臺灣IaaS服務的申購流程沒有達到如Amazon那般即時便利。企業每次要動態調配資源用量時,還必須打電話或透過電子郵件通知IaaS服務人員進行調整,最多要等上半天到數天的時間,等IaaS人員完成紙本申請流程及人工修改設定,才能完成資源重新配置,無法符合企業對IaaS動態調配資源的需求。
臺灣IaaS業者也看到了企業這樣的需求,紛紛將於近期推出如Amazon AWS網頁的自助式平臺。中華電信hicloud於去年9月推出了自行開發的CloudBOSS雲端維運管理工具,讓企業在3~5分鐘內就能完成資源動態調整,並進行簡單的系統管理功能,付款方式還可結合電信帳單,每個月繳交不定額度的費用。另外,神通資科MiCloud也提供自助式網頁平臺,讓企業每個月都能透過自動線上刷卡來付款,其他臺灣IaaS業者如遠傳、台灣大哥大也會於今年陸續推出自助式網頁平臺,方便企業變更IaaS方案。
然而,IaaS要達到按企業實際用量來自動扣款的方式,除了介面與底層系統功能之外,還牽涉到外在環境的金流機制、IaaS業者的申購服務流程,以及企業內部的預算編列與會計制度等問題。
神通資科行政中心資訊服務研發處處長趙元瀚表示,當初在規畫這套線上付款方式時,卻發現臺灣的金融業者從未提供綁定帳戶、定期卻不定額的金流機制,連PayPal電子交易網站也做不到,難怪臺灣IaaS業者或其他SaaS業者都無法提供線上刷卡的付費機制。最後,神通資科藉助HiTrust廠商的電子商務認證與系統介接等服務,與台新銀行合作,讓企業利用任何銀行的信用卡卡號來綁定MiCloud帳號,就能每個月按照企業用量自動扣除不定額度的款項,達到自動線上付款機制。
這種不定額度的付款方式,還可能衝擊企業既有的IT預算編列制度。翟本喬表示,雲端講究用多少付多少,但企業規定要編列固定預算,每年還要查帳,所以企業要上雲端,得先將過去編列預算、買東西的作法,改成編列使用費、租用東西的方式,如同編列水電費的預算一般。
問題3:資源選項切分得不夠細緻,難以貼近使用情境
除了申購服務流程是否即時便利之外,企業評估IaaS夠不夠彈性時,還可以視企業每次可調整用量的幅度而定,每次可擴充的單位資源越小、功能項目切分得越細、最大可擴充的容量沒有上限,代表這樣的IaaS平臺就越有彈性,企業調度資源的控制能力越深化,選擇也更多元,就越能貼近企業五花八門的使用情境。
反觀臺灣IaaS只粗略地區分出不同規格的虛擬機器,與企業以往挑選實體設備的方式差不多,看起來只有機器大小之別,並沒有將運算資源與功能元件切分到很細緻,以貼近實際需求。
此外,多數臺灣IaaS服務的計價方式只對應不同規格大小的方案,制定不同的價格,並沒有依據企業實際用量的變化,來設計出最貼切的計價方式。
林允溥認為,夠格的IaaS就要像Amazon一樣,將各種運算資源與功能項目都做到高度模組化,彷彿拆解成小小的積木方塊,讓企業彈性組裝出可滿足各種應用需求的IT基礎設施,才足以稱為有彈性的IaaS。
以Amazon AWS服務為例,光是儲存功能就切分為S3簡單儲存服務、EBS Volume、Instance Storage和CloudFront等類型。S3不需要搭配其他服務,是可獨立的物件儲存服務,沒有檔案系統的概念,也沒有目錄階層,單純提供最抽像、一般性的儲存功能;EBS Volume則必須掛載到EC2虛擬機器來使用,可長期儲存虛擬機器的資料;Instance Storage是EC2虛擬機器的本機暫時儲存功能,只要虛擬機器關機,資料就會消失;CloudFront提供暫時性的快取功能,部署在全世界各角落的伺服器上,加速遍布各地使用者的下載速度。
此外,彈性的資源調度平臺還得搭配彈性的計價方式,才能收取不同使用情境所需支付的費用。如Amazon EC2依據不同使用情境,規畫了4種計價方式,包括On-Demand Instances、Reserved Instances、Spot Instances與Dedicated Instances,其他服務又各自提供不同的計價方式。
問題4:未釋出API,降低企業控管能力
不僅資源要切分得很細緻,不同企業需要的系統管理功能也不一,IaaS業者最好的方式就是釋出API,讓企業客製系統管理功能,提升企業對IaaS平臺的自主控管能力。然而,臺灣IaaS業者卻很少釋出IaaS平臺的API、Web Services與腳本程式,讓企業自行開發管理程式,企業頂多只能用IaaS業者提供的自助式網頁平臺或遠端連線的方式進行系統管理,如果企業需要更進階的系統管理功能,就必須找IaaS業者來客製開發,以至於企業難以深入且自動化地控管IaaS平臺,也難以介接整合自家既有的系統。
舉例來說,有了API,企業可用來開發API指令,設定售票系統的流量升高到一定程度,就會自動增設虛擬機器,以應付更大量的負載流量。此外,企業還能設計出可遠端控制系統運作的API指令,企業不必打電話給IaaS業者,就能遠端下指令來控管IaaS平臺。
目前在臺灣主要的幾家IaaS業者當中,已有幾家業者釋出了API,如神通資科MiCloud已釋出了API及腳本程式供企業開發管理程式或用來介接自家系統。另外,中華電信儲存雲服務也打算於今年第2季釋出API,讓用戶利用雲端儲存空間自行打造不同的儲存服務。而台灣大哥大也預計在未來釋出API,讓企業自行客製IaaS平臺,或用來介接整合既有的系統。
問題5:缺乏企業的信賴感
也有企業認為,以上種種問題都不是阻礙企業採用IaaS的原因,根本原因在於企業打從心裡不信賴IaaS業者及其服務。永慶房屋資訊部協理陳澤維說:「IaaS能否帶給企業信賴感非常重要。」
然而,信賴感來自企業心態的轉變,以前企業自己經營IT部門,維運自己的IT基礎設施,現在則要改變習慣,將部分的應用系統交付給IaaS業者,怎麼能確保這家業者能夠像自家IT部門盡心盡力地維持系統運作,深入掌握企業的屬性,並及時回應與處理各式各樣的使用需求。當系統出了問題時,責任歸屬怎麼畫分,到底是IT部門還是廠商要負責,又要付多大的責任,IaaS業者能清償企業所有的營運虧損嗎?
工研院產經中心(IEK) 科技應用與服務研究部經理陳豫德表示,按理來說,企業必須和IaaS業者清楚明訂SLA契約,將IaaS業者給予企業的承諾具體化,而不是只給一個99.95%的數字就了事,這些是多數IaaS業者很少觸及卻最核心的問題。
不少IaaS業者也意識到,必須長期培養品牌信譽,才能扭轉企業的心態。例如,中華電信從去年開始便將自家系統也移轉到hicloud平臺,目前已經有3~4成的應用系統完成移轉,包括iEN、千里眼雲端監控服務、himeeting視訊系統與104/105查號系統等,透過自身的使用經驗來說服企業此平臺的可用性,此外,中華電信私有雲也架置在CaaS平臺上,將自家IT部門當成用戶,透過實際使用經驗來調整hicloud的服務水平,以設計出最符合企業需求的IaaS。
台灣大哥大也於今年初整併集團內部的IDC維運與產品技術部門,將對公有雲以及私有雲超過3年以上的團隊整併,來共同發展IaaS雲端服務,希望能設計出較符合企業需求的服務。此外,台灣大哥大不只提供出租,還會培養支援及顧問團隊,目前台灣大哥大已培養了70人以上的技術支援與顧問團隊,一線與二線工程師將提供7×24的支援服務,以協助企業部署雲端應用、移轉既有系統、甚至協助規畫雲端策略等。
臺灣的IaaS服務畢竟是在最近幾年才起步,當然是很難與營運超過10年的Amazon相提並論,然而雲端時代訴求的就是無國界,若臺灣IaaS業者無法急起直追,趕上國外服務的品質,那麼企業要選擇使用國外的服務也不是什麼困難的事。若臺灣的業者想要打造世界級的IaaS服務,就必須認真看待,逐一打通上述的5大問題。
相關報導請參考「臺灣IaaS上軌道了嗎?」
熱門新聞
2025-01-16
2025-01-15
2025-01-13
2025-01-14
2025-01-14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