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home
拿到華碩Zenbook UX31與Toshiba Portege Z830時,我們便被它的重量與輕薄程度所吸引,尤其是這兩款筆電的機身很薄,在我們過去所測試的產品中,很少看到。
過去我們測試過許多款的輕薄類型筆電,以13.3吋的筆電來說,雖然有些筆電在重量上也可以輕到1.3到1.5公斤,但機身厚度大多仍在2公分以上,而現在所拿到的Ultrabook筆電,重量幾乎都在1.4公斤以下,厚度也都在1.8公分以內,特別是Toshiba Portege Z830只有1.08公斤,我們拿在手裡時,可以明顯發現筆電原來可以這麼輕。常帶著筆電跑來跑去的人,應該都很希望能夠擁有這樣的筆電吧!而且將Ultrabook放在公事包裡,也不會太佔空間。
使用經驗的改變,也是令我們感受很大的改變──用Ultrabook可以像用手機與平板多媒體裝置。我們將Ultrabook筆電闔上,系統自動會進入睡眠模式,並大幅減少電力的耗用,因此可以讓我們持續使用好幾天,而不必充電;而且,當開啟筆電上蓋時,幾乎就可以直接操作,不用等待。
相較之下,過去很多使用者在沒有連接電源的情況下,很少使用類似睡眠或休眠的功能,主要是因為睡眠模式會耗電,待命時也只能支撐幾個小時,而在比較省電的休眠模式下,要切換回重新啟動電腦的狀態,卻需等待一段時間。
Ultrabook的出現,改變了我們對既有筆電的觀感,然而我們對這類型產品的售價還是有些微詞,因為不像先前廠商在媒體所宣稱的1,000美元之內。不過再回頭想想,與過去高階輕薄筆電相比,Ultrabook現在的價格並不算太貴,只是仍比我們心中的理想價格高。
以過去搭配SSD的輕薄筆電來看,像是3年多前的Sony VAIO VGN-Z27(搭配Core 2 Duo P9500處理器與64GB的SSD),建議售價為89,800元,另外一款聯想ThinkPad X301(搭配Core 2 Duo SU9400與64GB的SSD),售價為109,000元。而現在搭配SSD為儲存空間的Ultrabook,價格約在4萬到5萬元之間。與過去的高單價相比,購買這類型規格的筆電並不再像過去一樣,要花非常大的代價。
隨著處理器的發展,各項技術的進步,以及零組件單位成本的降低,未來這類型筆電將有更好的效能、規格與特色。以這階段的Ultrabook來說,現在的價格不算貴,多數人也較能夠負擔得起,如果現階段有採購這類型筆電需求的人,是可以考慮;而過去使用過這類筆電的人,你一定要試試看新的Ultrabook。
這種極致輕薄的筆電,後勢可期,不只是幾家廠商的高階產品線,而可能有更大規模的發展。因為從今年開始,Intel特別針對這種極致輕薄的筆電設下定義,也就是所謂的Ultrabook,同時在這樣的概念當中,增加了一些新特性,預計將會帶動更多系統廠商來設計出符合這種類型的產品。而對使用者來說,未來挑選這類極致輕薄筆電時,將可以有更多選擇。
超低電壓處理器的效能發展歷程
最近推出的Ultrabook,所採用的是Intel新款超低電壓版處理器(Ultra Low Voltage,ULV)。這類型處理器的特色在於,在功耗相對降低的情況之下,所產生的熱量會比較少,可以帶來更佳的續航力與更輕薄的設計,但效能上也不得不受限。就像前幾年的這類型筆電產品,續航力與效能就像是魚與熊掌不可兼顧──續航力倍增,但效能也砍半。
隨著處理器製程與架構的不斷演變,處理器的效能不斷在進步,然而即便Ultrabook採用新一代超低電壓處理器,但效能上是否已經能讓多數使用者感到滿意?從近年的測試數據來看,整體來說,筆電功耗降低的腳步緩慢,但效能增加的幅度變大,確實可以讓使用者感到明顯的不同,因此,我們認為目前超低電壓處理器的效能,應該可以滿足大多數的使用者。
回顧超低電壓版處理器的發展,其實Intel在2001年Pentium、Celeron時期,就已經提供超低電壓版的筆電處理器。在近幾年的筆電測試中,我們也持續在關注搭載這類型處理器的商務筆電。
在2008年底時,我們比較多款搭載Core 2 Duo處理器的筆電,當時21臺筆電中,就有4款採用超低電壓版處理器。它們的續航力確實讓人感到相當滿意,比起搭載主流筆電處理器的筆電,多數可以增加1倍的使用時間,同時這些產品也能做到相當輕量化的設計,像是當時11.1吋的Sony VAIO VGN-TT15,它的重量為1.57公斤,以BatteryMark軟體測試時,在處理器高負載的情況下,續航力可以超過4小時。
隔年,我們繼續針對這類型筆電,觀察其效能與續航力的表現。當時測試的的5款筆電重量在1.29到1.68公斤之間,處理器滿載時,續航力也都能在3小時左右,有2款13吋筆電在符合一般使用情境的Lite模式下,可使用超過5小時。
這類型筆電雖然具有如此輕薄、長效的特性,但也使得處理器運算效能方面受到相當大的犧牲,從現在的角度來看,其整體效能對於多數使用者來說,只能算是剛好夠用。
而2009下半年Intel發布入門級ULV處理器,廠商進而推出CULV筆電,主要是為了讓市場上有較便宜的長效型筆電可以選擇,不過這些處理器的效能與主流筆電效能落差更大,無法滿足多數使用者的效能,也讓這些筆電的優異續航力表現被忽略。
Core i世代的技術演變,使ULV處理器效能顯著提升
進入Core i世代,Intel筆電處理器的效能進步是顯而易見的。隨著第1代Core i處理器的推出,架構大幅改變,像是取消南北橋架構,以及處理器整合了繪圖能力,內建Intel HD Graphics圖形技術,並加入可以自動超頻的Turbo Boost技術,以及讓1顆實體核心發揮出1顆邏輯核心的Hyper-Threading技術等,同時也新增加SSE 4.1/SSE 4.1指令集、AES-NI指令集,有助於加解密的運算等,都使處理器效能明顯提升。
然而第1代Core i的超低電壓處理器並沒有太受注目,整體時脈不高似乎是最主要的原因,最高階的Core i7-680UM處理器,也只有1.46 GHz。
到了今年,Intel推出的第2代Core i的超低電壓版處理器,有著相當大的變化。從處理器所新增的技術來看,核心繪圖採用Intel HD Graphics 下一代圖形技術,Turbo Boost也發展成2.0版──不像過去只有CPU的部分可以超頻,連GPU也可以藉由此技術提升基頻,此外,並支援AVX指令集,以提升浮點運算能力。
更重要的是,整體處理器時脈也有大幅進步。多款處理器的時脈皆在1.6 GHz以上,像是目前第2代Core i平臺中,最高階的超低電壓版處理器為Core i7-2677M(1.8GHz),Turbo Boost後,時脈可達2.9GHz。如此,已經能超越不支援Turbo Boost技術的Core i3-2310M。
在核心繪圖技術方面,雖然基礎時脈只有350MHz,較落後於標準電壓版i5處理器內建GPU的650 MHz,但圖形最高動態時脈差異不大,分別為1.2GHz與1.3GHz。
綜合來看,超低電壓處理器在這3年多之間的進步很大,過去1.6 GHz往往是這類處理器的瓶頸,而現在的超低電壓版處理器時脈多在1.5到1.8 GHz之間,並由於新技術的不斷加入,效能上可以有大幅度的進步。
不同階段的超低電壓處理器之間,效能差多少?
由於Ultrabook皆搭配Intel超低電壓版的處理器,我們也很關心它們的效能是否能滿足現代使用者的需求。我們從過去的測試數據來比較現在的超低電壓處理器,與過去幾年的效能差異有多少。
在過去的測試數據中,我們常以PCMark 05的測試軟體來比較其效能表現,其中包含處理器項目的分數評定,此測試項的主要內容是檔案壓縮、解壓縮、檔案加解密、影像編解碼與多工執行的能力。
我們可以從這個測試項目,大略的去評估這些處理器的效能等級。在Core 2 Duo系列處理器時期,主流效能筆電與省電長效型筆電的效能差異相當大,兩者在處理器項目的分數比較上,甚至快要有一倍的差距。更不用說當時Intel為了消費市場,所提供的平價入門級超低電壓版處理器,像是Core 2 Duo SU7300、Core 2 Duo SU3500、Pentium Dual-Core SU4100、Celeron SU2300等。
等到採用第一代Core i處理器時,處理器架構面臨大幅改變,雖然整體時脈變得較低,但整體效能有明顯進步,只是超低電壓版處理器的效能落差仍大。
今年,我們也已經測試過多款搭配第2代Core i系列的筆電,整體效能又更上一階。經過我們實際比較,這代超低電壓處理器的效能有著明顯的進步。像是我們上個月曾經測試過搭配Core i5-2467M的宏碁 TravelMate 8481,它的處理器項目為6410分,而這次測試的Ultrabook中,搭配Core i5-2557M的華碩UX31,處理器獲得7551分,從這樣的測試結果中,我們可以看出新一代超低電壓版處理器進步的幅度相當大,已經能勝過同代的Core i3處理器,甚至能追過第1代的Core i5處理器。(兩代Core i3的處理器都不支援Turbo Boost技術)
從壓縮軟體的效率,看出效能變化
還有一些方法也可以比較出第2代Core i超低電壓處理器的進步幅度,像是以WinRAR、Excel、PhotoShop等幾款使用者工作上常用的軟體,便可以明顯感受出使用上的效能差異。
在WinRAR 3.92內建的基準測試及硬體測試項目中,可模擬處理器的壓縮運算,我們常藉每秒可壓縮的檔案大小,以比較不同電腦的效能。從過去測試所得到的數據來看,採用Core 2 Duo P8800(2.66 GHz)處理器的筆電成績為1,124 KB/秒,而搭配第1代Core i3/i5/i7處理器的筆電成績在1,300到1,700 KB/秒左右。
到了Sandy Bridge平臺的第2代Core i筆電時,又有大幅度的效能改變,搭配Core i3-2310M處理器的筆電在1,900 KB/秒左右,i5/i7約在2,300到2,600 KB/秒。
從目前這一代的超低電壓版處理器來看,搭配Core i5-2467M的宏碁 TravelMate 8481,在這項測試中可以達到1,904 KB/秒,而搭配Core i5-2557M的華碩UX31能夠達到2,127 KB/秒。這方面的效能已經超越前代處理器很多。(搭配上一代超低電壓版處理器i5-540UM的聯想ThinkPad Edge 13",只有1,126 KB/秒。)
目前Ultrabook所搭配的處理器,效能並不差
另外我們也藉由Excel與Photoshop的測試,比較目前的Ultrabook與第2代Core i主流筆電的效能差異。
我們以Excel 2010本身提供的運算測試功能,以及開啟檔案所需的時間,來檢視其效能差異,而測試檔案使用的是Intel提供、包含大量巨集運算的70.4MB檔。另外我們也以Adobe Photoshop CS4預設放射狀模糊的濾鏡特效(品質最佳),來比較其運算所花時間。
從測試結果中,我們發現,採用Core i5-2557M的華碩UX31與Toshiba Z830都能夠比搭配Core i3-2310M的筆電還要快。而之前我們測試過搭配Core i5-2467M的宏碁TravelMate 8481,表現上雖然不及搭配Core i3-2310M的筆電,這主要是因為Core i5-2467M(1.6 GHz)在Turbo Boost後時脈為2.3 GHz,而Core i5-2557M(1.7 GHz)在Turbo Boost後可達2.7 GHz。
Intel超低電壓版處理器規格對照表
新舊平臺超低電壓版處理器效能比較
過去我們常以PCMark 05測試軟體來比較筆電的效能表現,其中處理器項目的分數可以評估這些處理器的效能等級,雖然測試軟體也不斷演進,不過我們利用過去累積的數據,以同套軟體執行於不同世代的筆電,來看出各階段筆電大略的效能差異。尤其是超低電壓版處理器的效能進步,幅度相當大。
藉由SSD提升效能與反應速度的應用漸增
除了處理器,硬碟也是影響效能差異較大的元件。與傳統硬碟相比,SSD的好處在於存取速度快,也沒有機械元件,因而不怕晃動,而且不易發熱、較為省電,但缺點也很明顯──價格貴、容量小。
由於存取速度相當快,因此以往我們在採用SSD的機種上執行效能測試軟體時,經常看到多項分數能夠有明顯的提升。過去已經有許多高階筆電,會提供固態硬碟來取代傳統硬碟,現在也有筆電推出混搭的方式──以mSATA規格的SSD為系統碟,再同時搭配大容量的傳統硬碟的方式,這樣的好處在於提升效能,並且兼顧容量與價格。例如今年我們曾經測試的聯想ThinkPad Edge E420s,它就是採用80GB mSATA SSD搭配320傳統硬碟。
目前的Ultrabook也相當重視SSD的應用,除了既有減少發熱、省電等特性與這類型筆電相符,最主要的考量在於加快反應速度與存取效能。有些筆電直接採用SSD作為儲存裝置,有些筆電則是以小容量的NAND Flash晶片搭配大容量的傳統硬碟,以便能在兼顧成本的考量下提升效能。
在我們拿到的Ultrabook中,華碩UX31與Toshiba Pretege Z830都是採用mSATA規格SSD的設計。而宏碁的Aspire S3多了混搭版本可選──內建小容量20GB的NAND Flash晶片,以及1顆控制晶片,這種應用方式可將SSD當成快取來用,能提升常用軟體的啟動速度,這也就是我們前一篇提到的Smart Response技術。
而這樣的設計未來在主流筆電中,如果能夠變成常見的應用,下一代超輕薄筆電的使用經驗,理論上會讓人感到滿意。然而,整臺筆電不只是看是否輕薄可攜、處理器與硬碟效能的充裕度,周邊零組件的耐用性與穩定度是我們所測試不出來的,這方面只能由筆電廠商把關。
一般來說,SSD的體積比傳統硬碟小,空間的限制也較低,意味著可讓筆電設計得更小,此外,目前mSATA的應用相當多元,看起來有機會成為SSD的主流介面。
相關報導請參考「筆電平臺的大革命──Ultrabook」
熱門新聞
2024-11-18
2024-11-20
2024-11-15
2024-11-15
2024-11-12
2024-11-19
2024-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