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注意兩個熱烈受到網友討論的新聞,都跟「蒙面」這個形式有關。

一個是中國江蘇衛視播出了新型態的歌唱節目「蒙面歌王(現已改名為蒙面唱將猜猜猜)」,邀請歌手穿戴華麗的面具和服裝,隱匿其身分,以此令人無法捉摸的外型來表演不同歌曲,完畢後,他們與現場人員的對話,會經過節目單位變聲處理,讓觀眾和影視名人組成的「猜評團」來推測其身分。當中有不少歌手的表現之好,令人讚嘆,當其真實身分揭露時,則讓眾人驚喜連連「原來是你」,紛紛惋惜過去意外錯過了對方的好表現。

不像過去的歌唱比賽選秀節目,在優勝劣敗的競爭壓力下,連實力唱將也可能會失誤而落敗,不免讓人覺得現實輸贏很殘酷,而且諷刺的是,就算當時大出鋒頭者,現在連一張專輯都沒得發行的,仍大有人在。相形之下,現在新出現蒙面猜歌者的節目,給了專業表演者更有尊嚴的舞臺,而且扮裝後的歌手還能故布疑陣,與猜謎者鬥智鬥力,等於綜合多種前所未見的互動特色,為同種類型的歌唱節目帶來很大的突破。

另一個例子,則讓我想到面對轉型所抱持的心態。就像前陣子引發爭議的「Be A Giver__不怎麼樣的25歲,誰沒有過?」,當中讓企業人資主管評論幾份隱去姓名的履歷表,他們紛紛表示不看好、不適合當前職場要求,而最後他們得知這些人是李安、吳寶春,是自己的親朋好友,而有了一些反省……雖然主旨是呼籲資深世代多給年輕人機會,但仍引發不少負面抗議聲浪。

同樣是基於刻板印象而論,對於每個人或組織而言,過去跌跌撞撞的經歷是珍貴的資產,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很可能是令你裹足不前的包袱。蒙面、匿名了,結果有好有壞——有時,別人能夠單純就你當下的表現,來給予直觀的評價,而非存了一份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而覺得你無法勝任;但相反地,旁觀者可能也會因為少了這份顧忌和包容,而變得更保守,不願意接受你的表現。

但無論轉型與否,這兩個例子另一個共通點,則是與機會有關。綜藝節目有求新求變的壓力,歌手也希望能以不同的方式展現實力,雙方一拍即合;而求職者與徵才者之間,當然也是期盼能共同創造好的工作環境,提升企業競爭力,但的確是需要更多管道,去了解與呈現雙方的狀況。

因為,一張制式的履歷表當然不夠,就像許多人在社群網路轉貼鄭鎧尹在「關於履歷表, 我想說的其實是……」這份簡報,裡面提到了「善用新時代的媒體表現自己」。現實生活中已有不少人,都在做這些事情,而且也不是職場新鮮人才需要如此,即便已經在各個領域闖出名號的人,他們仍不斷在各種場合展現與累積自己的專業能力。

例如,曾任中國惠普總裁、德州儀器亞太區總裁的程天縱,從鴻海集團富士康國際控股行政總裁退休後,積極投入創新創業的指導,奔走各地之餘,也在網路上設立專欄分享心得;目前擔任行政院數位政委的唐鳳,先前長年投入開放原始碼社群,也推動零時政府(g0v)社群與vTaiwan平臺,可以到維基百科看他專屬的詞條,就能知道其豐富的經歷。

他們之所以做這些事情,最主要還是為了實現理想,因為名氣是一時的,能夠讓你充分展現特色的舞臺,也不會永遠存在,若沒有足夠的信念、實力與毅力,空有機會仍是難以持續的。而當環境持續改變,轉型的壓力同時考驗著新人與舊人,但願有志者事竟成,過去所流下的汗水和淚水不會白費,請主動、勇敢去嘗試一些自己過去所不曾做的事情,也許就能找到新的可能性。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