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氣溫不斷飆升,用電量大增,但因為7月底尼莎颱風的侵襲,導致花蓮和平電廠高壓電塔倒塌,而使得整體的電力備轉容量率大幅下滑,根據台電公司公布的數據,在8月8日這一天,尖峰負載高達3626.7萬瓩,但備轉容量只有62.4萬瓩,備轉容量率僅剩1.72%,已進入供電警戒紅燈的範圍。

因此,政府這段期間大力呼籲全民節電,並要求公家機關冷氣溫度不得低於28度、下午1時至3時關閉冷氣,以及停用多餘照明設備、電梯。行政院經濟部也宣布將進行能源稽核,要求超商、百貨公司、量販店等二十類營業場所的室溫,不得低於26度,並加強稽查,若經規勸不改善,將開罰二到十萬元,且按次處罰。

面臨這樣的狀況,受到影響的公務員和一般民眾,自然是怨聲載道,抨擊不斷,有人甚至認為應該要重啟核電,使得支持和反對核電存廢的議論聲浪再起。然而,在我們提出批評的同時,不妨也思考一下,作為企業IT人員是否能對此盡一份心力。

就長期來看,如何提升省電節能的成效,早已成為近年來企業IT系統推陳出新的特色之一。幾乎每一代個人電腦、伺服器處理器的改版,都在強調高效能、低功耗,而且能夠忍受更高的運作溫度,也逐漸成為各家產品必備規格,如此就不必為了散熱、維持低溫,而耗用更多電量。

若就整體資料中心的能源耗用而言,我們過去經常聽到許多雲端服務業者、大型電信商,強調他們新設立的機房具有很高的使用效率,然而,就一般企業現行使用的IT機房來說,應該也存在著一些可改善的空間,例如,可以採行結構化布線,增加更多空氣流動的空間。如果真的難以調整機房的設備與機櫃配置,或許可以先從系統運作的狀態監控著手,掌握機房整體環境與個別設備的溫度與耗電量的變化,再思考是否要進行整併、汰舊換新或遷出。

減少用電之餘,企業IT人員更要思考的是,一旦突然發生限電狀況,現行的應用系統服務該如何應變?我們能夠先採取的作為,或許是確認可停機與無法停機的範圍,以及能否借助其他方式,繼續維持運作。

而在這個時候,其實也考驗到企業是否具有足夠的災難復原(Disaster Recovery,DR)能力,因此,許多廠商會提出不同的作法,像是主動-備用(Active-Standby)、雙主動(Active-Active),甚至是兩地三中心的配置方式。所幸,以現階段可用的技術而言,我們有越來越多的選擇,能運用伺服器虛擬化平臺、雲端服務等作法,來達成這些需求,建置的成本上,比起早期的作法,也要來得便宜、有彈性。

整體來說,不論是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或是使系統具備高可用性(HA),或是應變的韌性(Resilience),都應該是企業IT人員持續努力發展的方向,平時,提出這樣的想法,可能因為這不是公司業務發展的重點,而被他人嗤之以鼻,認為是杞人憂天,而眼前我們的國家既然面臨了這樣的挑戰要去克服,企業應該也要去想想,如何共同度過難關,畢竟若沒電可用,國家首先是要求公家機關配合,第二刀想必就是針對企業進行管制,最起碼,企業也該設法自保,維持關鍵業務的永續營運,而非等到事情發生後再因應,因為,那時只能亡羊補牢,而根據災情的嚴重性來挽救,恢復的效果將難以掌握。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