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家大型IT廠商或服務業者的研討會,近幾年以來,都在討論「數位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然而,實際上,這股趨勢真的來臨了嗎?很多人應該都有這個疑問。今年,我們看到Dell EMC和Intel合作,分別找了Enterprise Strategy Group與Vanson Bourne等兩家市場研究機構,來分析現況,而發表了《2018年IT轉型成熟度曲線報告》,以及《數位轉型指數:臺灣市場洞察》,前者調查對象是全球四千位IT決策制定者,後者則針對臺灣100家中大型企業主管,全球的部分會在之後發表。

先於7月發表的IT轉型成熟度調查結果當中,高達81%的受訪者表示,如果不擁抱IT轉型,公司無法具有競爭力,與2017年的調查相比,多出10%;而認為企業正面臨加速產品與服務上市時程的壓力,比例也高達88%;至於數位轉型專案的推動,則有96%的企業已開始進行。

而在10月中公布的臺灣企業數位轉型指數裡面,認知到數位轉型面臨重大的障礙的比例,竟高達96%,而對於數位轉型應在公司內更全面推展,則有92%的臺灣企業主管贊同。同時,在數位化程度的部份,只有10%的臺灣企業自認為領導者,趨於成熟的採納者為25%,逐漸進行規畫與投資的評估者是32%,相關投資不多的追隨者為24%,沒有這方面計畫的落後者是9%。

轉型的領先和落後會造成哪些影響?從上述全球IT轉型成熟度分析來看,在推出產品與服務方面的即時性上,轉型成功與落後的企業之間,將相距22倍之多;而更快根據資料做出較佳決策的可能性,也有18倍的差異;在超越營收目標的可能性,企業轉型與否則有2倍之別。此外,已轉型企業在數年之中維持競爭領先地位的比例,也是轉型落後者的2.5倍。

若只看臺灣企業的狀況,另一份數位轉型指數的報告,則顯示這些公司面臨的五大障礙:首當其衝的挑戰,是資料隱私與網路資安的疑慮;其次,是企業內部缺乏所需的技能與專業;第三是欠缺具連貫性的數位策略及願景;接著是不成熟的數位文化:企業內部缺乏協調與協作;第5項困難,則是缺乏預算與資源。

該如何克服種種數位轉型的難題,這裡也呈現出臺灣企業採行的一些作法。例如:利用數位科技加速新產品及服務的開發,將安全與隱私機制融入所有的裝置、應用及演算法,開發適合的技術與培養內部專業人員,推動跨部門的知識分享。當然,對於這些應用場景的投入,也影響企業的相關投資規畫布局,例如,願意積極拓展網路資安、物聯網的比例,都超過6成,其次是人工智慧,而對於資料中心基礎架構的部分,3成以上的企業也投資運算、多雲、快閃儲存等層面。

除了這些調查分析結果所呈現的狀況,企業IT還需要面對許多系統開發與營運的風險。例如,最近,南山人壽新系統「境界成就計畫」在9月10日上線,至今已滿一個月時間,卻傳出不少使用狀況,究竟原因為何、如何改善,有待後續關注。

根據其他媒體的報導,這套整合保險核心系統、企業資源管理系統的平臺,耗時5年開發、投資金額從起先規畫的37億元,後續追加到100億元,而且,南山人壽是與全球軟體大廠思愛普(SAP)合作。他們原本是希望能藉此大幅縮短保單處理流程所需時間,董事長杜英宗也在該報導中表示,這套系統關乎企業轉型、員工轉型。

其實,企業面對任何系統的開發、建置、導入、轉移,都承受很高的風險,然而,到底該採取漸進式改良,或是堅持一次到位,需要極高的智慧、耐力與勇氣,而不是外界的冷嘲熱諷。該公司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這麼做的業者,許多大大小小的公司,都可能經歷這樣狀況,期望他們順利度過難關,並且盡可能確保顧客與員工權益。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