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臺灣開始要邁向後疫情時代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最近宣布,為了讓民眾順利恢復正常生活,若無新疫情,6月7日開始,要鬆綁民眾生活防疫措施。

在這一波全球武漢肺炎疫情肆虐中,我們是全球極少數,率先展開應變,也快速阻擋了潛在的疫情爆發威脅。成功抗疫和緊急應變對策,更是讓臺灣民眾的生活,可以早一步回歸正常。

國外疫情仍舊劇烈,不少國家的感染風險降低,最近也放寬了出門限制,如澳洲、日本,但也有國家如巴西疫情仍越演越烈,或像韓國突然又出現了大規模感染的新風險。在疫苗和更有效的治療方法出現之前,武漢肺炎仍舊是國家級的威脅。

這也是全球有十多國的政府,紛紛詢問臺灣科技防疫關鍵的緣故,他們想要仿效臺灣的成功經驗,來對抗這一波的挑戰,或未來的疫情威脅。這就是這一期封面故事「科技防疫在臺灣」的重點,介紹各種臺灣科技防疫的經驗和故事。

疫情調查是臺灣防疫成功關鍵之一,而這個需求,正是臺灣這一波抗疫,全力發展科技防疫思維的源頭,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親自對我們的記者透露。

早在去年12月31日,陳其邁就找來相關部會首長,決定要對來自中國包括武漢的班機進行登機檢疫,目的就是要蒐集,對抗這類大規模傳染病時,最需要的TOCC情報中的第一項,旅遊史資訊,其他三項分別是職業史、接觸史和群聚史。

官方有了第一手情報,還得通知到第一線面對病人的所有醫護人員才有幫助,這就催生了健保資料與出入境資料勾稽的設計。這是國外高度讚揚,但仿效門檻很高的防疫對策,因為少有國家擁有如臺灣健保制度這般高度數位化的醫療基礎。

疫調情報戰只是臺灣科技防疫的其中一步,幾個月來,臺灣接受居家檢疫的民眾超過了13萬8千人,政府單位得連續2周,天天追蹤這些檢疫者的健康情況和居家情況。只要有一名確診者走出家門,就可能會引發一起大規模的群聚感染。每一個檢疫者都不能輕忽。

但是,疫情高峰期,同時要居家檢疫人數超過5萬5 千人,就算動員大量警察、里長或醫護,這也是一個龐大的人力負擔。臺灣再度善用科技來分擔,不論是旅客入境健康聲明串接、追蹤告警用的電子圍籬系統,到個人自助式居家關懷Chatbot都發揮了關鍵作用。光是疫止神通這款Line聊天機器人,上線至5月底,就輔助政府追蹤了近3萬名高風險民眾,大大減少了人力負擔。

臺灣科技防疫可不只如此,例如衛福部早在2月中就放寬了遠距診療的適用對象,讓居家隔離或檢疫的高風險者,讓醫生透過視訊看診,減少對醫護人員的接觸風險。4千多家提供遠距診療的指定醫院,有些醫院善用現成視訊App,而有些如臺北榮總則早就有一套更兼顧安全和隱私的自建通訊診療系統,過去的數位建置,也在這次派上用場。

科技防疫不只是政府、民間企業聯手,在口罩管制銷售時,政府釋出了關鍵的開放資料後,許多臺灣開發社群紛紛貢獻所長,催生出口罩地圖等上百支相關應用,甚至連韓國都來取經。

其實,還有些已經完成的超前部署應用,沒有在這一波疫情中上場,例如早在4月就完成的社交距離App,或是運用GPS定位,涵蓋入境到居家檢疫全程作業的電子圍籬系統3.0 App。這些因為臺灣疫情趨緩而沒有啟用的應用,轉而成了對外輸出,支援國外防疫的工具,已有國家機構或國外業者來詢問。

後疫情時代的生活,不盡然和過去一樣,人們出門仍習慣帶著口罩,餐廳還是會留下聯絡方式,以供日後疫情調查所需,企業加速了數位轉型腳步,線上電商的生意更加熱絡。科技變得比過去,更加貼緊,甚至深入日常之中。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