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初暖冬一早,我和兩位同事搭早班高鐵,南下高雄紅毛港的中鋼廠區,深入30噸鍍鋅鋼捲產線的工廠。站在第二熱浸鍍鋅產線入口,生產設備高達數米,甚至數十米,機器聲震耳作響,帶頭引導的羅課長不得不喊叫般的解說。這裡是臺灣生活用品原料的最上游。

中鋼出品的熱浸鍍鋅鋼捲年產量30萬噸,一個約一人高的鋼捲,重量就高達20、30噸,像是家中電冰箱、桌上電腦、屋頂浪板、汽車門片外殼,凡有耐腐蝕需求的鋼鐵加工製品,都會用得到這類塗鍍產品。

但是不同產品對鋼捲表面品質的要求不同,有的需要耐指紋,有的為了美觀需要薄一點,但有些不講究表面細緻品質而要夠厚才能高耐蝕。

每一批出產的鋼捲,中鋼都會依據中下游客戶需求來客製。年產量千萬公噸的中鋼,7成都是賣給臺灣中下游業者,臺灣市場雖小,但各式各樣的客製化鋼種需求繁多,「中鋼產品的性質是少量多樣,這是我們的宿命。」中鋼技術部門代理副總經理鄭際昭更直言:「靠AI打造的智慧鋼廠,就是實現精緻鋼廠的關鍵一步。」

以鍍鋅鋼捲為例,如何控制高成本的鍍鋅膜厚度,能剛好符合客戶要求,是避免浪費降低生產成本的關鍵。但鍍鋅層厚薄的生產參數,包括氣刀開口大小、與鋼帶的距離、氣刀的氣壓、鋼帶厚度、鋼帶溫度、產線速度等,這麼多變因都會影響厚薄。

產線一旦啟動後,還得等到鋼帶經過約100~200公尺的冷卻後,才能量測鍍鋅層厚薄,來決定是否要重新調整,若生產參數設定錯誤,這等待冷卻時間差所生產的鋼帶,就會造成浪費。

過去,只能夠靠資深工程師的經驗,來調校製程中的大量複雜參數。一位老師傅秀出一本本抄滿了各種生產參數的藍色筆記本,這是他數十年的經驗累積。但是,未來十年內,中鋼將面臨退休潮,近三分之一約數千人將要退休,甚至可以說,近半數老經驗的技術人員,會在幾年內相繼離開。

什麼方式可以一次解決這兩大難題?保留老師傅的默會經驗,又能更做到更精細的控制,AI就是中鋼的答案。所以,中鋼在2016年就決定,全力擁抱AI展開轉型。

但中鋼AI之路,不是一步登天,而是經過長達3年的摸索期,一方面建立自己的技術團隊,一方面與外部專家合作,累積AI導入經驗,直到2年前,才累積出一套系統化AI落地經驗,從2019年開始,中鋼進入了第二波AI應用起飛階段。從組織分工、生產資料蒐集、模型開發到AI應用落地都有章法可依循,甚至還發展出一套衡量AI成效的方法。

中鋼主要聚焦產線AI應用,像是前面提到的熱浸鍍鋅廠,不只靠AI調校製程參數,更用AI自動檢測鋼捲表面瑕疵,甚至可以預測不同參數組合下的鍍鋅膜厚變化。在20、30噸鋼捲表面只有數十微米薄的鍍鋅膜,就是靠AI技術來精細調控製程。光在鍍鋅成本,一年預估可以省下1,600萬元。

而在高爐場域,中鋼更是已經發展出了27項AI智慧應用,從原料輸送帶的預測維修、熱風爐生產效率與耗能監控、現場人員的安全監控等,也可以用AI來監測1,500度高溫內的爐壁冷卻元件受侵蝕的程度,預測爐壁結塊,甚至可以預測未來數小時內的爐熱變化,提前調整生產參數,來避免發生一次影響得上億元的溫度驟降爐冷危機。

不只產線,中鋼倉庫也用了不少AI來輔助,搬運動輒數十噸重的鋼捲就是中鋼每天的日常出貨工作。一座可容納2萬公噸的倉庫,每天晚上得先理貨,把鋼捲吊到接近車的位置,才能縮短隔日出貨時間。中鋼結合了多種AI技術,自行研發出了一套無人天車(重型起重裝置)系統,不只半夜可以自動理貨,白天出貨時,30噸重的鋼捲,只要一名拖車司機,簡單步驟設定後就能自動裝載上車,出貨作業完全不需要其他人幫忙。

我們站在倉庫旁,看著拖板車司機大哥一派輕鬆地等待,不到10分鐘,無人天車放妥鋼捲,他對我們揮了揮手,準備輪下一輛車進來,繼續讓AI幫手。

 相關報導  前進中鋼AI大現場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