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5月1日起,統籌臺灣COVID-19疫情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正式宣告解編、退場,而COVID-19的法定傳染病等級,也將從第五類(如新型A型流感、伊波拉病毒感染)改為第四類(如李斯特菌症、水痘併發症、恙蟲病),而相關消息宣布之後,也象徵臺灣民眾工作與生活更進一步回歸正常狀態。

從2020年1月20日至今年4月30日,在疫情指揮中心為期長達近1,200天的調度之下,臺灣終於度過這場蔓延全球的世紀浩劫,由於因應疫情得宜,經濟不致受重創。經歷過這段辛苦的期間,相信每個人都有許多共通的心得,而且也體認到許多事情已徹底改變。

對於臺灣人而言,戴口罩、噴灑酒精消毒、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個人與公共衛生習慣,已融入生活,雖然如今國家政策相關管制近乎完全鬆綁,但面對其他具有高度傳染性的疾病,民眾將更有自覺,而且已在過去幾年以來,一次又一次地印證我們具有積極關注,以及自發性地配合必要管制的能力。事實上,這些我們學到、長期實作的衛生觀念,也有助於防範其他新興的傳染病。

而在企業IT領域,數位轉型的腳步也因此加速。在2020年初,很多對此深有同感的人紛紛轉貼社群媒體一則貼文,內容是:「是誰在帶領你公司的數位轉型?A.CEO,B.CTO,C.COVID-19?#COVID-19」,2021年5月,世界經濟論壇的推特帳號發文提到,COVID-19的確加速了數位轉型,他們想談談公司如何適應這樣的變局——由於民眾依賴數位服務的狀況大增,例如,大家都在使用娛樂網站串流與網路視訊會議應用,導致網際網路總體用量暴增20%,歐洲電信商Vodafone甚至表示網際網路的流量增加幅度,一度達到50%。

而對於一般資訊工作者而言,在疫情相當嚴重的時期,為了避免人員群聚而導致感染,絕大多數都長期經歷必須改從家中連網辦公的形態,許多公司無論規模大小、既有的資安與網路整備度是否足夠,都在當時被迫以過往未見的規模,大量開放員工的遠端存取作業,或是必須緊急改用雲端服務來進行各種協同溝通作業,影子IT(Shadow IT)的狀況也變得更為普遍。

隨著疫情逐漸趨緩,如今各個企業與組織大多已回復原本的工作型態,也就是以實體上班、集中作業為主的方式,企業可能要決定是否要繼續維持先前的「開放」政策,在收與放之間該如何取捨,考驗主事者對於企業IT管理所抱持的態度。

若企業傾向收攏、強制列管,須通過審核之後才允許存取的作法,有可能會抑制大家工作的彈性、靈活度與生產力;若維持現有方式,未重新評估是否繼續開放存取各種IT服務,諸如暴露在外部網路、難以掌控終端裝置是否處於不當操作與設定,種種安全性因素,或許在疫情期間大家都不得不冒險,彼此有共體時艱的認知,例如,員工知道要謹慎行事,IT人員也有善後的心理準備,但現在可能無法繼續放任,而且大家的心態也不一樣了,例如,員工可能鬆懈而出現資安威脅的可乘之機,IT人員需扛起更多管理責任,而不願冒險、繼續為這些問題埋單。

另一個最近讓人擔憂的議題是實體安全,例如,社會治安與公共安全。疫情解封之後,地下幫派活動、黑金與選舉掛勾等爭議,頻頻躍上媒體版面。

4月下旬,各地火警頻傳。在24日,調查局本部廉政大樓的一間辦公室失火,而此空間為資通安全處電腦偵辦科所有,根據初步認定,因內部有大量電腦設備,負載量過大而釀災;在25日的早上,聯華食品彰化廠因油炸機臺起火,造成7人死亡15人受傷,台積電興建的苗栗縣竹南科學園區先進封測六廠,當天晚間發生火警。

當然,還有虎視眈眈的中國,不僅隔海對峙,國防部網站的即時軍事動態,每天都會發布軍機、軍艦擾臺的狀況,更是國人與全世界都持續關注的焦點,這些不只是隱憂,而是真實威脅。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