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生成式AI的消息大幅佔據科技新聞篇幅,不論公司營運發展近況,或是所推出的AI模型與服務,可說是瞬息萬變,令人目不暇給,所有人都在急忙追趕AI快速發展的腳步,各種AI名詞層出不窮,在來不及解讀其意義、具體運作原理的狀況之下,過沒多久又有更多新的突破出現。

目前來看,單是百花齊放的生成式AI模型,或CoPilot這類與特定軟體、雲端服務結合的AI小助手,還算是眾人能夠粗淺理解的程度,但談到進階商業應用,可能就令人感到困惑,大家不知該從何處著手,對於廠商提供的解決方案,也充滿疑問。

比如說,有廠商推出AI Foundry服務,他們透過集合多種AI基礎模型的全方位解決方案,想提供企業使用,協助他們自行建立生成式AI模型。有廠商鼓吹企業應興建AI Factory,他們希望將傳統資料中心「提升」,成為具有加速運算能力的資料中心,並且興建新型態資料中心:AI Factory,這類AI工廠生產出來的產品就是AI。

Factory和Foundry應該是不同層次的業務型態,用這問ChatGPT,它表示,Foundry專注提供生產服務、可幫其他公司代工,並不處理產品的設計與銷售,相對較開放;Factory偏向自有產品的生產和製造,屬於內用、封閉、公司自營。但這類用語還是很抽象,一般民眾不易了解具體內涵,以及對於各行各業的意義。或許對於高科技製造業而言,可能更能了解AI廠商提出這些名詞的用意吧。

另一個讓我很疑惑的用詞,是AI Agent(AI代理)。過去我們多多少少都接觸過對話機器人(chatbot),也大致知道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而所謂的AI代理,依照坊間的定義,似乎是某種更具有自主能力的智慧型應用程式,也有業者發展多重AI代理系統(Multi-Agent AI System),顧名思義,是集合、包含多個AI代理一起工作、執行任務。

而隨著AI代理相關消息越來越多,有廠商將這類應用稱為代理型AI(Agentic AI),我們也看到有人介紹AI代理工作流程(AI Agentic Workflow),並將這類處理流程命名為Agentic AI Workflow、Agentic Workflows in AI,相關詞彙名稱似乎尚未完全統一。

若我們將時間提前至去年至今年上半,單是生成式AI(Generative AI)的英文簡稱就有好幾種,像是GenAI最常用,GAI也有人用,而另一個更早被提出的「通用人工智慧(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也重新受到各界重視,全名可縮寫為AGI,由於GAI與AGI乍看只差在字母排列,可能也讓許多民眾感到困惑,不了解為何AI有這麼多種稱呼,難以確定它們的是相互對立或部分重疊。

若回歸終端使用者的角度而言,使用方式與概念最容易理解與接受的,莫過於「Copilot」這類AI輔助操作或互動模式,一般人可透過許多管道進行體驗。

舉例來說,透過瀏覽器連到生成式AI服務網站,像是https://chatgpt.com,或https://gemini.google.com,向AI進行提問與對話;連到網路搜尋引擎,像是Bing、Google,均可透過頁面上的按鈕連至Microsoft Copilot,或是個人AI助理 Gemini,進行對話。

除此之外,還可以透過瀏覽器外掛程式整合使用生成式AI,例如,我會用DeepL進行網頁文章內容的即時翻譯,只需選取需要翻譯的文章段落,透過滑鼠右鍵開啟選單選擇Translate with DeepL,就能馬上看到AI翻譯的結果,有時也會對照Chrome瀏覽器的整頁翻譯功能,看看何種譯法較適合該文脈絡。

在整理採訪內容時,生成式AI除了幫忙將錄音檔轉成逐字稿,當我細部檢視採訪對象的談話內容時,遇到似是而非、不確定講者所言專業詞彙的正確名稱時,也能透過在生成式AI輸入一些前後文的內容,請它們推斷或猜測可能的名稱,能在既有搜尋引擎輸入關鍵字逐筆查詢結果的作法之外,提供更聚焦在問題的解答選擇。

關於AI的使用模式與信任程度,每個人可能都需要時間摸索,而關於終端使用者體驗的探討與描述,其實也是AI能否擴大普及率的關鍵,主導權並非只是掌握AI模型的科技公司,或是提供AI服務的企業與機構,雖然使用者目前只能被動參與,但相關的討論不應停留在AI專家的層級,希望未來我們能找到與創造更容易讓人理解的AI描述方式,「詞窮」問題不斷發生,恐增溝通困難度。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