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外電報導,印度科技業近幾年的快速成長,引發了一波印裔美國人的歸國熱潮,在過去18個月,估計有三萬科技人才回到印度就業,連帶讓印度高科技產業密集的班加羅爾(Bangalore)郊區的房地產,在過去一年來房價大漲兩倍,租金則飆升三倍。

這是因為印度很棒,棒到這些人願意放棄美國的高薪、舒適的生活,回到印度追逐更高的成長、更多的鈔票嗎?我想不是的。印度國民平均所得五百多美元,不到美國的六十分之一;人口總數十一億,有幸參與資訊科技產業起飛的約四百萬,每天收入在一美元以下的,還佔印度人口三成以上。印度的經濟有了契機,但是離飛黃騰達、脫貧致富,還差得遠哪。

這些人為何要回印度?是人類千年來最樸素、最單純的嚮往,因為這是他們的家鄉,他們想回家。在家鄉,「媽媽看得到我」;在家鄉,吃得到抓餅配咖哩;在家鄉,有你願意咒罵的政治人物;在家鄉,你除了是科技新貴,行有餘力你還能幫助你的同胞——一位印度人亞伯拉罕喬治便賣掉了他在美國創辦的軟體公司,回印度設立了一所給種姓制度中最低階的、窮字也不足以形容的小孩讀的小學。

生活還過得去,多數人都是願意待在自己的家鄉的。我們臺灣人也是。大陸改革開放的十數年間,媒體上最常出現的臺灣人圖像,要不對西進的機會充滿了興奮與焦慮,要不對彼岸商場的詭譎多詐咬牙切齒,要不對開放的速度錙銖必較,除卻對岸,我們好像就沒了未來的希望、生活的重心,股市就欠缺了炒作的題材、上漲的動能。

我認識的許多朋友,朋友的朋友,他們想的不是這個。他們未必反共,無關藍綠,但是他們不想在大陸的市場買菜時疑神疑鬼猜測賭注哪些是黑心食品,他們不希望自己的小孩在幼稚園就得接受共產思想教育,他們不愛看連哪些字與詞能用都列管的報章雜誌。

我認識的許多朋友,朋友的朋友,他們去大陸,居住在大陸,但是對他們來說,這不是一個選擇。臺灣的業務緊縮了,不得不去;供應鍊整個外移了,不得不去;老闆要你離職外派二選一,不得不去;企業總部搬遷了,不得不去;先生或太太去了,不得不跟去。

淘金客當然有,但是有金寧願不淘,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想要生活的地方,他們覺得是值得的。她們不會喊愛臺灣這種口號,但是他們愛他們的家,他們希望能和家人在一起。或許你現在月薪兩萬五,在臺北過得苦哈哈,但是相信我,你還是很多客居北京、上海的臺灣人羨慕的對象——畢竟,你還有在臺灣工作的「特權」啊!

在書肆,教我們如何西進的戰略的書籍與雜誌不少,現今的政府當局,則是忙著宣傳大陸做生意的風險、對國家的危害,忙著研議封鎖、圍堵淘金客的妙招。很少有人告訴我們,不用前進大陸,在我們的家鄉也能安身立命,也能有個像樣而穩定的工作的戰略和妙招是什麼。

大概半年前,我就有了寫這篇文章的念頭,當時擬的題目是「不用前進大陸的十種方法」。磨磨蹭蹭了幾個禮拜,一種方法都想不出來,自動降為「五種方法」,還是一籌莫展,只好暫時先停筆了。

我看阿扁的元旦文告有感,但已經是「欲辯已忘言」。我想起這個老題目,我想我寫不出來的窘境,大概就和我的朋友,朋友的朋友們在大陸工作,想家但歸不得的處境是一樣的吧。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