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逛書店,幾乎每次都會看到有關鴻海的新書在架上。新書前仆後繼,自然是因為有人看,賣得好。
成功企業典範人人想學,不足為怪。如果只是純粹出自對知識的好奇,對他山之石的參酌,則諸書皆可讀,倒也沒有什麼好大做文章的。但是如果是想有為者亦若是,炮製鴻海的經營模式,那我得說,鴻海大概是對臺灣最沒有參考價值的一家企業。
鴻海不可學,因為鴻海模式只有一個贏家,就是鴻海自己。
最為平常可見的企業策略理論告訴我們,企業要生存,可以採取「以量取勝」的低成本策略,或是「創新、高品質」的差異化策略。最糟糕的一種,則是不上不下的「卡在中間」。不管是低成本或是差異化策略,都有廠商操作得很好,成為該產業中的贏家。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這兩種策略,有「數量」上的根本差異——在一個產業中,差異化的產品可以有無限種可能,最便宜的,卻永遠只有一個。
鴻海的戰績,來自於不斷地跨進一個新領域,打垮次便宜以及不便宜。如果鴻海對你的企業所處的產業沒興趣,鴻海模式或許還能一用,但是學鴻海,要用鴻海的方式讓你的產品比鴻海更便宜,這當然不可能,而鴻海的方式,也不是來讓你當市場的第二名的。
鴻海不可學,因為多數企業注定只能學鴻海的半招,而半招的鴻海,就不是真鴻海。
另外一個平常可見的企業策略理論告訴我們,企業可以高度水平分工,只專注於價值鍊中一小塊,作得既專精,量又大;企業也可以高度垂直整合,掌握價值鍊中的多項要素,提高新進者的進入障礙。兩種辦法也都有很多公司成功,臺灣電子業過去的成功之道,幾乎都是前者;早期的美國電影工業、臺灣的便利商店業則是後者。這兩種辦法並不是絕對衝突的,但是所有公司的資源都是有限的,顧此失彼,只會讓你的公司成為一家四不像的企業。鴻海是哪一種公司呢?它先是前者,現在漸漸也要「兼任」後者,而且目前看來還顧此不失彼。還不夠專精、不夠大的企業就要學鴻海的「兼任」策略,是只學了半招,而且是獨立不成其為招式的半招。
鴻海不可學,因為成就一家鴻海,卻陣亡數十數百家臺灣企業,而臺灣不能只靠一家鴻海;鴻海不可學,因為鴻海的前半招,只能出現二十年前的臺灣、現今大陸,無法是當下的臺灣。
過去以最低價產品取勝的企業可以不只一家,因為「世界不是平的」,交易還存在很大的摩擦力,所以你只要是臺灣最便宜、臺北地區最便宜、甚至是三芝鄉最便宜,你就能生存。全球化的世界,網際網路的世界,沒有摩擦力的世界,你只能是全世界最便宜。
鴻海當然是臺灣企業經營登峰造極的典範之一,但是這樣的典範所標誌的,是一個時代的結束,而不是一個開始。
不可學鴻海,因為鴻海不可學。
鴻海不可學,學藍海?細心的讀者不知是否發現,同一家出版社既出鴻海書,也出藍海書,最近甚至還推出藍海策略臺灣版。這家公司實在厲害,早就知道他們的未來不能全壓在鴻海。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4-11-25
2024-11-25
2024-11-15
2024-11-15
2024-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