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隊兵敗東京世界棒球經典賽的隔天,臺灣導演李安贏得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作為一個球迷,這次中華隊輸了,我並不特別難過,卻有很強的失落感。

不難過,是因為這次球員們其實打得不差,也都盡力了,比起之前幾次國際賽失誤連連,在電視機前看到快吐血,我們這次算是輸得「理所當然」。很快樂當然是沒有的,但是至少不用嘔氣三個月。我們輸了,真的就是技不如人。

失落,是因為我隱隱然有一種感覺,這次的世界棒球經典賽,恐怕是棒球做為臺灣民族精神之所寄託的轉捩點——如果不是終點的話。

在我小時候,從來就沒想過「世界冠軍」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離我們家不太遠的臺南公園國小,不就贏過世界少棒錦標賽的冠軍?後來比我們懂棒球的專家告訴我們,我們贏了17次少棒冠軍,以及各十多次的青少棒、青棒冠軍,靠的是臺灣的國家代表隊,打敗了美國的社區棒球隊,咱們的家國榮辱,勝出了人家的休閒娛樂。

1992年,我們奪得了奧運棒球項目的銀牌。當時我們想,奧運獎牌可就如假包換了吧,我們名列世界棒球強國,可就毫無疑問了吧?當時我們沒有想的是,當時奧運棒球項目尚未開放職業選手參加,我們也沒有多想職業和業餘選手間的落差。14年前,那時有線電視尚未正式開放,我們只耳聞美國職棒大聯盟的厲害,卻少有人真有機會目睹美國大聯盟棒球的水平。

2006年的今天,世界是平的。十幾年前,老美就質疑我們的棒球隊組成方式,不符合賽會規定,我們也中斷了數年的時間不再參加美國少棒聯盟比賽;今年的世界棒球經典賽,儘管仍有少數美國大聯盟球員未能參賽,卻毫無疑問是第一次世界頂尖棒球球員的全球性競賽。

全球化讓資訊透明了,參賽的藩籬去除了,這一次的經典賽,我們在世界棒壇的位置,才真正赤裸裸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的棒球,或許不是沒落了。我們「曾是」棒球世界列強,或許只是一場美麗的誤會。我們或許沒變,是世界變了,是棒球的世界變了。這對所有球迷,都是一個沈痛的打擊,但是我們不能不面對。

我們得面對一個基本的事實:小國寡民的國家,要在以團隊為基礎的球類運動中勝出,本來就是一項極高難度的挑戰。以足球為例,人口數在三千萬以下的國家,只有烏拉圭贏過世界杯冠軍(1950年和1930年),得過冠軍(五次)的巴西,有一億七千萬的人口,贏過三次冠軍的德國和義大利,人口也都在五千萬以上。

這樣的比較,當然不是說人口眾多的大國在球類競技上必然勝過小國,小國就絲毫沒有翻身的機會。就如同產業發展一般,小國家必須集中資源,把注意力放在我們擅長的幾種核心項目之上。這道理其實大家都懂,但實務上卻往往不是這麼一回事。

作為棒球迷,我期待高水準的國際棒球競賽;作為中華隊球迷,我希望中華隊能贏得國際棒球競賽。但是作為臺灣的棒球迷,我們不得不面對,這兩種期望恐怕是殘酷地越來越難以兩全了。

我希望我的預言是錯的。至少短時間內,中華隊再難是我們民族精神之所寄、之所託了。這並不是說臺灣的棒球就沒有希望,沒有前途了。

臺灣早沒了電影工業,但是我們有李安;中華隊要贏不容易,但是我們有王建民。洋基隊的打擊可比中華隊好多了。

有點無奈,但這是臺灣棒球個體戶打天下的時代了。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