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逛部落格的讀者,大概很少不會覺得,部落格何其多,多到要靠搜尋引擎來幫忙尋找,但是真正對自己胃口、內容又扎實的,還真不好找。就讓我直說吧,我們常常不免要指控,多數的部落格是「垃圾」,是無關宏旨的流水帳。
但是最近我倒是突然有個體悟:這些數量龐大,狀似瑣碎,乃至朝生暮死,來去不曾留下一點的痕跡的「無名小站」,反而才是部落格的影響力爆炸性迸發的關鍵。
我有一位擔任出版社總編輯的朋友,最近簽下一位暢銷作家的書,令他樂不可支。這位學者兼作家我久聞齊名,也很敬重他的專業,但是他所寫的文章我倒是不常拜讀—文風平鋪直敘,但求交代清楚,對於我們這種曾以刻文為生的人來說,實在感受不到太大的閱讀樂趣。但是據我的總編輯友人指出,這位作家雖然不是科班出身,但是極其勤奮,黎明即起,每日寫作不輟,因此短短數年間就寫了大量的作品,各大媒體邀約不斷,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儼然是該領域的頭號代言人。
是了,數量的重要性,常常被我們低估了。莫札特能夠成就他在音樂史上的地位,不只在於他寫出了〈安魂曲〉、〈費加洛婚禮〉、〈女人皆如此〉這些名曲,更重要的是莫札特畢生754首創作作為一個整體,展現了一種風格,一種時代的面貌,一種音樂上的可能;梵谷生前雖然只賣過一幅畫,但是他生前如果只畫過一幅畫,就算這畫是〈星夜〉,是〈鳶尾花〉,是〈嘉舍醫生〉,我們也將無緣得識梵谷其人其畫;克里斯蒂寫的偵探小說未必本本都是傑作,但是百本以上的創作量,她成為舉世知名度最高的偵探小說家。
說某位不世出的奇才、某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件改變了歷史,這聽來當然sexy多了,但是這其實也放大了這些人物或事件在歷史上的重要性。
部落格的概念未必很新。1996年,PCHome就有了ePaper電子報,2000年則是有了明日報個人新聞台,在形式上更接近現在的部落格。深黯網路技術的讀者或許輕易就能指出兩者在技術上的若干差異,但是對多數的使用者和閱讀者來說,這樣的差異未必有實質上的意義。
功能接近的兩種網路應用,為何在上個世紀只能是「小康」,到了今天卻是影響力如此廣泛地大躍進呢?我的觀察,在個人新聞台階段,多數的寫作者與經營者一如平面出版時代,仍是正經八百地造句作文,殫盡心思地營造風格。這麼個正式的氣氛,如此高規格的參考團體,自覺沒話要對全世界說、筆下沒兩筆刷子的,自然不會玩起個人電子報。也因為如此,個人電子報雖然頗有規模,卻也到不了全民運動的境界。
後個人電子報時代才參與的部落格寫作者可就不同了,很多人只是貼貼自己的婚紗照,記載些失戀後顛三倒四的囈語,模仿誠品廣告文宣的類詩句,甚至整個部落格都是轉貼報章雜誌的文章。部落格自由,部落格什麼都可以,所以人人都有部落格。
我們覺得很沒料的那些部落格,或者斷簡殘篇,或者文句不通,但是部落格之所以是今天的部落格,還是得靠他們所支撐起的數量上的革命。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4-11-25
2024-11-25
2024-11-15
2024-11-15
2024-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