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財經雜誌報導,台灣頂尖學府的兩三位教授被高薪挖角,將轉往中國大陸的大學任教,此事將有害台灣的學術競爭力云云。就雜誌的行銷策略而言,顯然是要將此事包裝成台灣繼產業外流、資金外流、以及學生外流之後的高階人才外流。

從此事被許多報章雜誌轉載,也有諸多親友主動和我討論這個議題來看,這家雜誌的包裝策略的確是成功的。但是事實果真是如此嗎?

我們不妨先來自問幾個更為簡單而基本的問題。問題一,如果兩岸的優秀學術人才是可以全然自由流動的,是台灣的學術人才往大陸跑的多,還是倒過來的多呢?問題二,出身台灣的人才,是不是都留在台灣,就對台灣比較有利呢?問題三,人才如果真的要出走,出走大陸和出走其他國家有沒有什麼不同呢?

先看問題一。和歐美日、乃至韓國香港新加坡等國家相較,台灣的大學教師薪資偏低是事實,近年來大陸的大學為了吸引傑出的學術人才,針對特定對象給予優渥的工作條件與待遇也是事實。但是平均來說,中國大陸大學教師的待遇仍然只有幾千塊人民幣之譜,還遠在台灣之下。更重要的是,大陸仍然是一個沒有學術自由的國家(前年北京大學教授焦國標不過發表了一篇批評大陸中宣部的文章,就被北京大學解聘了),對真理有堅持,對知識有熱愛的知識份子,沒有人會把中國大陸當成是一片樂土。

雜誌上報導大陸的大學給這幾位教授的薪資約在五萬美元之譜,果真是如此的話,其實未必比在台灣的大學教書待遇優渥(對於這些大牌教授來說,其實業外收入相當可觀)。前進大陸的這幾位教授先進,我相信他們是有自己的生涯規劃考量,但絕不是為了高薪而前進大陸。

如果我們真的關心兩岸的學術人才競爭,只要開放大陸學術人才來台工作,我敢保證,人數必然千百倍於台灣的學者遠赴大陸任教;提供只要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薪資水平和生活環境,我們就可以吸引不分國籍種族的優秀學者來台就業,也就不必太在意部分台灣學者前進大陸了。簡單來說,我們不能老是往下比,希望別人永遠不要趕上我們,我們怎麼樣自立自強,能夠近悅遠來才是關鍵。

問題二,人才都為自己所用,未必真的對台灣最好。美國的經濟學者AnnaLee Saxenian在研究台灣科技產業成功的關鍵因素時指出,早期台灣有大量的理工留美人才,畢業以後便留在矽谷工作,這些人有些後來返國創業,即使留在美國矽谷的,也與台灣的科技產業有密集的交流與互動,而矽谷與台灣科學園區這樣的知識鍊結,正是台灣的科技產業崛起的必要條件之一。

知識創新的巧妙幽微之處正在於此—既不是咱們的人才都外流矽谷最好,但也不是故步自封,所有的人才都留在台灣最好,而是要能達成最大的知識創造與流通的平衡。學術人才的流動也是一樣的道理,對台灣而言,部分傑出學術人才前進大陸應該是利多於弊的。

最後一點,則是我們應該要學習把中國大陸當成是一個「一般國家」來看待。我們的傑出學術人才,如果學校畢業後而能在歐美日的頂尖學府立足,我們通常視為是台灣的驕傲。有趣的是,只要是前進大陸的,卻一概被視為是人才的流失、競爭力的威脅,但是說穿了,兩者在本質上並無不同,真正有差別的,是我們看待這兩類國家的眼光。

哪天如果三兩千個教授集體出走,或許我們真該憂心忡忡,三兩個教授前進大陸,我們應該祝福他們。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