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說《天使與魔鬼》中,丹.布朗(Dan Brown,《達文西密碼作者》)透過書中角色嘲諷,美國人老以為世界科技的中心在美國,最重要的科技都是美國人發明的,實則歐洲才是史上關鍵性科技進展的搖籃。

丹.布朗的說法不免有些誇張,但是證之於網際網路的領域,卻也有幾分真實。全球資訊網(WWW)的創始人柏納李(Tim Berners-Lee),在發明全球資訊網之際,是個在瑞士工作的英國人;寫出第一版Linux作業系統的托瓦茲(Linus Benedict Torvalds)是土生土長的芬蘭人;Skype網路電話則是丹麥人Janus Friis加上瑞典人Niklas Zennstrom合作的產物。

這些歐洲人在網際網路上的關鍵發明有個共同之處:都是開放原始碼軟體,都沒有跟使用者收取軟體費用。

在我看來,這不全然只是個巧合,而是和深植在歐洲土地的左翼思想有所關連。開放原始碼軟體背後的哲學基礎──平等、分享、反階級,在在和歐洲左翼的思想傳統相契合,托瓦茲的父親尼爾斯托瓦茲(Nils Torvalds)甚至還是一位活躍的共產主義者,說是家學淵源或許也不為過。

這當然不是說他們幾位都是左翼人士、或必然是社會主義的信仰者,而是歐洲社會對平等與正義的追求的歷史底蘊,早已扎根在每個受到歐洲文化薰陶的知識工作者的創新思維當中,即使在科技領域也不例外。

有趣的是,這些歐洲出品的人才或是創作,後來都以不同的形式被美國的企業或機構所吸納。柏納李目前是美國MIT電腦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CSAIL)的資深研究員;托瓦茲先是在1997到2003年間任職於矽谷的全美達(Transmeta),目前則是在開放原始碼開發實驗室(OSDL)工作;Friis和Zennstrom在2000年因為開發出KaZaA軟體,被廣泛用來免費下載歌曲,使他們惹上國際唱片公司的集體官司,而後因未至美國出庭而遭到聯邦調查局通緝,雖然無法進入美國,但是他們選擇將公司賣給美國的eBay。

美國人就算不發明什麼東西,靠著廣泛吸納全球最頂尖的人才與資源,依舊能夠穩執世界科技的牛耳,在網際網路的領域又再次得到印證。民族大熔爐的威力,終究是不容小覷的。

美國人自己的網路科技發明,也不像一般人想像的,都是市場驅力下的產物,軍事與教育機構扮演了相當關鍵的角色。眾所周知,最早的網路,是美國軍方為了模擬核戰爆發時的通訊需求所開發的系統;最早的瀏覽器得以出現和伊利諾大學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雅虎和Google搜尋雙雄則是系出西岸的史丹佛大學。

在當代,創新需要市場機制的激勵,被很多人認為是一件不證自明、放諸四海皆準的事實,但是網際網路迄今的發展史說明了,創新是遠為複雜得多的一件事,市場也絕非創新活動得以萌芽的唯一體制。不同的文化、歷史、思想和社會環境會孕育出截然不同類型的創新作品。

市場機制或許可以提供驅策人們奮勇向前最強烈的誘因,卻也最無能為力告訴人們奮勇向前究竟是該往哪去。小說家米蘭昆德拉在其名著《笑忘書》中說過,共產主義許諾給我們的,或許是虛幻、不可能實現的理想,資本主義卻是連理想都沒有。馬克思如果地下有知,知道他是如何為網際網路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不知道會作何感想?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