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日前宣布,將對自大陸進口的紳士鞋、高跟鞋、馬靴、童鞋、涼鞋等六大類鞋靴產品課徵反傾銷稅,稅率43.46%,課徵期限為5年。
一般預估,大陸進口鞋的漲幅將在3成上下,經濟部工業局甚至認為,課徵反傾銷稅後,再加計營業稅、百貨公司抽成,若全數反映在售價上,漲幅有可能達到6成以上。這是財政部繼對自大陸進口毛巾課徵反傾銷稅之後,再次對自大陸進口的產品課徵反傾銷稅。
這則新聞在此刻看來格外敏感的原因,是因為一般民眾對通貨膨脹的疑慮早已達到某種臨界點。石油價格居高不下早已不在話下,就連農產品的價格也是直線飆升,以玉米為例,從2005年11月起,到今年2月漲了126%,小麥價格也漲了91%,黃豆則是在不到1年的時間裡漲了56%。根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今年年初美國的食品價格上漲了6.7%。
會造成通貨膨脹(或緊縮)的原因很多,很難逐一加以分析解釋,但是這當中,「中國因素」卻是一項相當新興而獨特的因素。
從供給面來看,商品價格要下降,有幾種可能的因素,其一是原物料的供給大增,導致價格的下跌,像是農產品的豐收年或是開採到新油礦均屬此類。其二是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有助於產品價值價格比的躍進,像是資訊科技產業摩爾定律的出現,讓科技產品的價格呈現幾乎是只跌不漲的趨勢。其三,是廠商不斷提升生產管理的技能,或是尋覓更低的生產勞動力來源,來試圖降低生產成本。
農產品能否豐收多少要看運氣,要看天吃飯,但是隨著全球環境變異加劇,人類要走好運的機率越來越低,新的礦產來源同樣越來越不可靠,簡單好挖的礦源早被人類消耗一空,現在就算能開發到新的礦(油)源,也都是開採難度極高的資源(像是在深海中),開採成本極高,所以也不可能會是廉價的商品來源。
現在說摩爾定律已到頂點或許還言之過早,但終究不是所有產業的創新能力都能夠和資訊科技產業等量齊觀。在1990年代油價平穩的承平時代,資訊科技的創新動能或許還能發揮平抑物價的功能,但是在萬物齊漲的當下,資訊科技也就顯得力有未逮了。
中國的崛起,則是全球物價的一把兩面刃。一方面,中國作為「世界工廠」,源源不絕的廉價勞動力,可以說是全球破壞性價格出現的頭號元兇,毛巾與製鞋業者在臺灣的處境並非特例。但是如果從抑制通貨膨脹的角度來看,卻也不得不為中國記上一筆。
但是在另一方面,中國雖然有6成的人口從事農業,產量卻仍不足以自給自足,每年農產品的貿易逆差超過10億美元,是全球第四大的農產品進口國。中國經濟的崛起,也導致石油消耗量的快速增長。目前中國已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消費國,原油日消耗量超過6百萬桶,全球石油需求的增長有三分之一來自中國。和過去相比,全球原油的供給其實是增加而非減少的,只是增加的速度趕不上新興工業國家(特別是中國)需求增加的速度。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卻又是通貨膨脹的元兇無疑了。
不管我們喜歡與否,中國都將會是牽動世界經濟(與環境)樣貌的關鍵性力量,與我們生活的福祉息息相關。面對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如何趨吉避凶,值得我們更進一步的思考。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4-11-25
2024-11-25
2024-11-15
2024-11-15
2024-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