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幾本探討北歐議題的書籍在市場上都大為暢銷,似乎反應了某一個層面的臺灣人心向背。臺灣人為何突然對北歐國家好奇了起來?因為北歐人似乎不用花太大力氣工作,就能夠擁有高收入,又懂得過好生活,天底下的好事似乎都給他們占盡了。
只是北歐的企業,我們講來講去就只知道Ericsson、Nokia、Volvo、Saab、Ikea、樂高這幾家公司,至於全球國民所得最高國家之一的挪威,恐怕我們當中的多數人都無法列舉出任何一家系出挪威的企業。挪威國民平均所得超過45,000美元,但是挪威人每周平均卻只需工作38小時,每年有5周的休假,婦女帶薪產假則長達9個月,挪威人究竟是如何辦到的?
讓我們從臺灣最近被炒得相當火熱的太陽能產業談起。臺灣的太陽能產業和當年的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有幾分類似,都是下游暢旺卻獨缺火車頭的「無頭工業」──當年的半導體產業少了處理器,現在的太陽能產業則缺製造原料之一的多晶矽。近來因為多晶矽材料嚴重缺貨,下游廠商拿錢排隊還不一定買得到貨,是一面倒的賣方市場,市場價格也一路飆升。挪威並沒有太多的太陽能相關企業,但是挪威的Renewable Energy Corporation(REC)卻是全球前三大的多晶矽製造商,另外兩家分別是德國和美國廠商。
REC在2006年的營業額為43.34億挪威幣,折合臺幣約為260億臺幣,這樣的營業額和臺灣的資訊電子廠規模相比並無特殊之處,甚至還不到臺積電一個月的營業額,放到臺灣只能算是中等規模的廠商。
但是從人均生產力的角度來看,REC的表現就相當突出。REC去年的員工人數為1,385人,以260億的營業額來計算,人均產值為1,877萬臺幣。對比來看,臺灣製造業的人均產值為三百多萬臺幣,新竹科學園區的人均產值則為八百多萬臺幣。人均產值的高低會受到產業別的影響,直接進行比較未必公平,但是我們對比臺灣的標竿企業臺積電(同為產業的上游)來看,臺積電的人均產值約為1,300萬臺幣,臺灣太陽能產業的龍頭廠商茂迪的人均產值則在880萬臺幣之譜。此外,REC的產品毛利率達45%,與臺積電相當,但是高過茂迪兩倍以上(REC正好是茂迪的原料供應商)。
同樣經營太陽能產業,或許正好能看出臺灣與挪威在產業發展上的差異。挪威企業貴精不貴多,選擇了太陽能產業中進入障礙較高的上游,用極高的經營效率來創造高附加價值,臺灣多數的製造業者想的卻是複製之前成功的老路──多家電子公司在先前毫無太陽能產業的經驗與技術的情況下,眼見太陽能公司在臺灣資本市場的表現大好,紛紛表示要投資太陽能電池的生產(進入障礙較低的下游),並宣稱明年就能馬上獲利。我們並不難想見,太陽能電池在諸多廠商競相投入的情況之下,不管這些廠商宣稱太陽能產業是多麼樣的奪目耀眼,很快就會成為流血成河的低毛利產業。
挪威的太陽能產業給我們的啟示是:只有當你對環境議題有長久而持續的關注,你才能早別人一步體認到能源問題的重要性,並在相關的產業進行布局,進而建立難以取代的進入障礙。此外,在這樣的產業裡,你還應該work smart,而非work hard。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4-11-25
2024-11-25
2024-11-15
2024-11-15
2024-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