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我在游泳池的樓梯上滑倒,剛好脊椎骨直接撞到樓梯的直角,導致在床上趴了一整天沒辦法動彈。當我趴著,眼睛只能看到前面的地板,心裡想要試試看讓自己的腳動一動,發現還蠻困難的。此時的我,心情很快地就被恐懼占滿,我開始不停地想,萬一殘廢怎麼辦?萬一再也沒辦法走路怎麼辦?我還有那麼多事情要去做,我的人生怎麼辦?……整個人瀕臨崩潰邊緣。後來去看了醫生,照了X光,發現沒有太大問題,才鬆了一口氣。說也奇怪,原本沒有感覺的雙腳,好像又重新裝回來了,馬上就可以站起來走路。
一個長輩在聽了我的故事後,緩緩地說:「會害怕是因為對那件事情不了解,有了足夠的知識之後,就不再害怕了。」從古到今,這樣的例子非常多,知識與資訊可以讓我們理性客觀地面對問題,而不是自己嚇自己,想想看,在照X光之前,我沒事自己害怕了一整個早上,什麼也不能做。但是知識也並非全然都是對的,必須要自己篩選。例如在照X光之前,有人建議我去針灸推拿,我仔細考慮了一下,在自己脊椎狀況不明的情況下,還是先取得具有決定性的重要資訊才行。簡言之,其實我們也不需要為了恐懼而病急亂投醫,冷靜地想一想,忍耐一段時間取得真正有用的資訊與知識才是正確的作法。
「知道越多越沒膽!」另外一個草莽創業的長輩聽了我的故事,反而給予了另外一種評論。「書念越多,越不敢創業,因為覺得什麼事情都不能做!」聽起來就是社會大學最常聽到的論調,創業的老闆,通常都是在學校成績吊車尾的,成績好的反而寧可選擇安穩的生活。但是我不認為這種倒果為因的說法正確,這牽涉到「知識」與「資訊」的定義。其實在學校成績吊車尾的人,接受資訊的能力與速度並不會比較差,甚至更好,所以導致沒辦法專心在課業上,通常也不是很在意課業,有很多反而覺得事業才是第一,寧可把心思放在尋找投資機會上。但是當功成名就之後,大家都會回頭來找「知識」,因為想到自己一路走來顛簸而驚險,經驗與直覺固然管用,但是仍需要更強的基礎來讓事業茁壯成長。如果膽識仍不減當年,那麼正確的知識與資訊確實可以幫助成功者更能冷靜客觀地判斷未來,也更能有自信。但是知識與成功之間沒有必然關係,甚至常常發生資訊過量導致失敗的情況。
知識與資訊的判斷力,才是成功的關鍵。同樣的訊息,給予不同的人,得到的決策也不盡相同。悲觀的人會先想到已經有這麼多的障礙在前了,自己可能需要很大的力氣才能突破,所以知道越多越害怕,因為困難太多,競爭對手太多,既得利益者也太多,這些都沒有辦法簡單地突破。
樂觀的人則會思考,當前的障礙是否有什麼缺口是可以施力的?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在這些障礙之前,能發揮什麼功效?要怎樣做差異化可以突顯出我們的價值?其實知識過多之後,我們也會害怕,怕的是我們沒辦法從眾多競爭中脫穎而出。這仍然算是無知,對於自己的核心能力與創新的方法一無所知。所以我們缺乏的知識應該分成:自己、競爭對手,還有大環境。但是我們沒有辦法直接得到這些知識與資訊,只能學習「方法」,用這些方法來探求上列的知識。
知道的越多,了解的越深入,就越覺得自己渺小,越能夠謙卑面對事物。理論上應該要更有自信,也更積極面對挑戰,透過實務的磨鍊來印證知識,累積經驗,才能鍛鍊出自己的判斷力。事實上,要從資訊與知識的大海裡面找出正確有用的一小部分,真的需要靠毅力,也不能害怕失敗。任何事情都需要交學費,痛苦中學來的智慧才會刻骨銘心。
如果我們知道失敗的代價有多大,假設是自己能夠承擔的範圍,也才能免於恐懼;反之,如果代價過大,那麼我們就需要思考該怎樣才能累積實力,或者運用資源與人脈來克服。不管怎樣,只要積極面對知識,有足夠的經驗判斷資訊,考慮周全之後,世界上就沒有怕不怕的問題,而只剩下做與不做的問題。
個人的能力不是成功的要素,因為一個人能做的真的有限。與其擔心自己的能力,不如運用知識經驗來建立適合承擔這項任務的團隊。知識需要做正確的運用才會發揮力量,發揮效用之後才能解除我們的恐懼,就算沒有發揮作用,假如失敗的幅度在可控制範圍內,我們也學習到了經驗。
所以在知識與資訊不足的情況下,沒必要害怕,先設定一個方向,找到正確訊息,再來判斷下一步也不遲。就像小時候怕打針,但是一旦打下去,又覺得沒什麼,心理學家說,90%的擔心都是多餘的,人們往往只會去擔心不用擔心的事情(眼睛看得到的),而不會去擔心應該要擔心的事情(眼睛看不到的)。知識可以打開我們的心眼,讓我們的視野廣闊一些,減少「看不到」的部分,自然可以冷靜客觀地做通盤考量,而不是直覺地想著是否還有地雷沒有爆出來。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4-12-08
2024-12-10
2024-12-10
2024-12-10
2024-11-29
2024-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