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需要釋放壓力,我養成了早起打高爾夫球的習慣。每隔一天就到練習場打球,有些熟悉的面孔常常遇到,也就常常聊天。我是裡面打最爛的,總是希望有人能指點我一些技巧,漸漸地我也勉強能打出不錯的球了。前幾天看到一個前輩,剩下最後一顆球的時候,反而坐回沙發上休息,這讓我覺得很奇怪,為什麼不乾脆打完再休息呢?他回答我說:「因為最後一球總是打不好,所以先休息放空,把他當成第一球來打,就不會那麼糟糕了」。

對我而言,第一球與最後一球沒差別,都打得很糟糕,第一球是因為沒暖身,還抓不到球感;最後一球則是想很多,這邊調整那邊調整,就是沒辦法打好;反而打到中後段的時候,打順了沒想什麼,常常能命中甜蜜點。《孫子兵法》說,「多算勝,少算不勝」,結果在這裡剛好反過來,想越多、注意越多,打得越爛。

同樣地,我們在面對困難的決策時,絕大多數時候,我們不是在極好與極壞之間做選擇,而是在「有點好」與「好像不是那麼好」,或者「有點壞」與「也不差」這樣模擬兩可的情況下做決定。於是我們繞啊繞、想啊想,最後還是按照自己的偏好與直覺來做決定,經驗也有輔助,但不是很多。不過,這樣的決定,到後來結果都不好,我很佩服那些總是押對寶的人,為什麼這麼厲害呢?上星期我聽陳永隆教授的演講,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不在裡面而在外面」。

Intel以前是做記憶體的公司(現在是CPU的龍頭),要從記憶體轉來做CPU,這是很大的決定。葛洛夫與摩爾在辦公室裡面討論了半天,然後他們說:「這樣吧,我們現在出去走走,再進來這裡討論,就當作我們重新創業,如果還是決定做CPU,那就做吧!」重大決定並非都是在絞盡腦汁灰頭土臉的情況下做的,而是在放鬆自己、拉開距離之後,才能看得更清楚。中國人常說:「嗜慾深者天機淺。」我們投入越多,越捨不得,想得越多,就越鑽牛角尖。孫子要我們多算,但是沒有要我們在同一個角落裡面一直算,應該是多嘗試各種不同的可能性吧!如果我們的選擇題只有一個答案,怎麼算都是沒有用的。

離開學校之後,個人是否有成就,比的應該是「心理素質」的高低吧?有人說這就是EQ,其實還是有一些差異。也有人說這叫做「修養」,但也仍然有差異。漫畫裡面形容得比較好,就是「對決」的「意志力」,最後一球的好壞,是最後一球的自己與倒數第二球的自己來對決,也是想要完美的自己與面對壓力而不知所措的自己的對決。

「難道說把最後一球當成是第一球,就會打好嗎?」我很疑惑地問長輩,「這樣未免太阿Q了吧?」長輩笑而不答,過了一會兒他說:「如果做阿Q可以打好,那我就做一次阿Q又何妨呢?」想想也對,人生的競爭,可能每一次對決都是最後一球,也可能永遠沒有最後一球,我可以把每件事情都當成最後一球全力以赴,也可以把每件事情當作是第一球瀟灑開球,重點在於我面臨「對決」的時候,能夠表現正常就好了。

表現正常就是「展現實力」,能在緊要關頭維持水準,就算是很好的演出了。心理的素質好壞決定決策的品質,如果自覺有很高的心理素質,那麼每一球都可以當做最後一球,給自己很大的壓力,做不好就切腹自殺。反之,也可以先晾在旁邊,讓自己放輕鬆之後,當作是第一球來打,讓自己有正常的演出。商業上的「對決」,往往不是一兩回合可以分出勝負的,對手也不會只有一個,如何調整自己,並且持續地將資源投入在能連結起來的任務上,看自己想採取包圍還是強化核心的做法,讓每一顆球都不浪費,當對手一個一個倒下的時候,自己還能堅持下去。

絕大多數的人,面對壓力與挫折的時候,沒辦法冷靜下來處理當前的問題球,急著想揮出去,或者瞄準了半天都不揮。過去我們總認為只要自己做正確了,結果就會正確。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子,很多人做正確了,但是臨到最後一球卻輸了。裕隆汽車的王協理在演講中提到:「一百減一等於0」,不只是0,有時候還會負100。明明前面99件事情都做對了,可是最後一件做錯了,結果功虧一簣。但是事情結束了嗎?如果你認為這只是開始,就不是結束。Zappos在網路上賣鞋子,曾經賠了兩億美金,如果不當做重新開始,哪來今天市值300億美金的網路鞋店呢?

前幾天我聽到一句話,蠻值得玩味的:「重點不是要買到最便宜的,應該要去想我是否賣得掉!」宋朝名相司馬光說,最有靈感的三種情況是:上廁所,睡覺前躺在床上,還有騎馬坐車的時候。聽說莫札特在坐車的時候聽著馬蹄聲,就會產生源源不絕的靈感呢!
別把最後一球當真,我們阿Q一點,自己覺得是第幾球都沒關係,只要能打得好就好。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