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員工自殺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員工調薪一步到位,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雖然大家都在罵,但是如果慢慢調整,中間不知道還會有幾個人跳樓以及多少次罷工。也就因為如此,每個臺商都很擔心,工廠遷移到中國就是為了低價而且同一語言的勞工,現在除了往內地往西北搬,還有什麼辦法?臺商做生意,從有歷史以來就是比價格,現在工資提高了,成本上漲了,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

多年以前,電子產業往往都是臺商關起門來互相殺,反正殺完之後出來,那些外國廠商早就沒辦法跟進價格死一片了。現在這個邏輯還是存在,只是關起門來互相殺的是中國商人,臺商只能在門外皮皮剉,看著訂單逐漸流失。有很多長輩都感慨地說,現在還能比什麼?價格這道防線早就失守了,服務這件事情又難做,乾脆收了算了。

我有個好朋友,幾年前剛接手父親的工廠,這幾年下來弄得還不錯,在激烈的競爭中仍然做得有聲有色。他們沒有所謂的精英,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核心競爭力,服務也不是頂好,那為什麼做得還不錯?朋友他自己說不上來,但我認為當地臺商批評他們的一句話──「這一家公司都跟大陸人做生意!」,講到了第一個關鍵。在臺商圈子裡,這個行為叫做「不夠意思」,手上有訂單幹麼不發給臺灣人呢?這裡牽涉到觀念問題,《Google會怎麼做?》這本書裡面提到:「要有開放的心胸。」跟誰做都不要緊,要緊的是對方能夠給我們品質好、價格低廉的產品。

「可是跟大陸人做生意容易被倒帳!」我的另一個長輩總是這樣跟我說。臺灣人也會倒帳,也倒得很兇。關鍵在於不夠開放,生意都來自於自己的圈子,當然不會有競爭力,有一家掛了其他家就會連鎖反應。開放的心胸,不是要去隨便相信別人,而是要真正客觀地一視同仁,想辦法弄出一套制度,可以解決帳務、品質以及「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心理障礙問題。

單單這樣就可以了嗎?如果說做生意,服務算是終點,那麼追求「美學」就算是天堂了。服務其實只是不容易被淘汰的門檻,拿來當競爭條件其實都算薄弱,因為服務有一個最致命的問題──裕隆汽車王協理講的「100減1等於0」,做對了一百次,只要犯錯了一次,可能就會完全毀了。給客戶「美學」的產品,就不太一樣了。

iPhone是美的東西,老實說iPhone的服務沒有比較好,因為服務窗口跟其他品牌的手機都在一起,iPhone之所以會強過別人,關鍵就在於那種令人「愛不釋手」的感覺。我們做產品,花了80%的力氣在研發,但是花在ID設計、介面設計以及包裝行銷上面的精力卻不到20%,這樣子怎麼有辦法感動消費者呢?現在展場的櫥窗、電子商務的網頁,不都是「選美大會」的樣子,不用點心思打扮,很難脫穎而出。所以前陣子跟長輩吃飯時,席間就有人說:「阿里巴巴把大家都害死了!」因為一搜尋全部競爭者都跑出來,資訊不對稱的時代過去了,真的很要命。

「我們的ID設計,是客戶先做好研究,確認哪些要素是消費者喜歡的,然後找專業的人來設計,交給我們製造。」有位朋友這樣描述他們之所以做出客戶喜歡的東西,流程是這樣進行的。這讓我心裡很感嘆,在臺灣,雖然經營之神王永慶早年就有先見之明,認為工業設計會是未來競爭的主力,但是直到現在,我們還是沒辦法忍心花錢把產品做得漂亮一點。難道大家都沒看到,那些價格競爭到不能再競爭的產品(例如USB Disk),比的不就是美感與設計嗎?《華爾街日報》日前評論臺灣的宏達電仍然有機會與Apple一較長短的時候說:「宏達國際還借鑒了蘋果的策略,像重視內部零件一樣地重視手機的外觀設計。它的『秘方』就是『One & Co』,這是一家位於舊金山的20人設計公司,2008年被宏達國際收購。」美感的貫徹與否,是決心的問題,是核心競爭力定位的問題,不是錢的問題。

沒有人說老闆要懂美,才能做出美美的產品,「美」可以由專業人士來提供,只是我們在開發產品時,比重要重新分配,多騰出經費給美學去發揮,能夠外包的就外包,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集中。而且,誰說笨重的機器就不需要美感?國外很多大卡車、大客車甚至挖土機的設計,都有現代感的造型。

PChome Online的執行長Arthur說:「產品選擇客戶。」乍聽之下有點斷章取義,我認為他的意思是說,放在產品裡面的心思、美學與服務,會吸引認同這些努力的客人。

從追求外型的美,到提升產品本身功能的內在美,需要時間與堅持,可能沒辦法一步到位,Steve Jobs也是從iPod一路走來,長達十幾年的累積才有今日的成功。未來的競爭,需要我們多花點時間討論介面、思考功能,做出美感與質感,讓客戶一眼就愛上。美學競爭策略,或許是個無窮盡的藍海也說不定。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