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家說,人類的文明,常常起始於美麗的錯誤,還有愣頭愣腦的堅持。研究網路世界的學者,最近則提出了一個理論,認為人類在網路世界的文明,最大的推進力量竟然是「Why Not」。以前我們發個E-mail給部落格的版主,如果建議有效,很快就會獲得回應並且推出新服務。我記得無名小站的創辦人,提到他們創業的時候,只要有人提出新服務建議,他們就廢寢忘食地去做,因為「這沒什麼不好」。我們看到Google的成功,卻沒有注意到他們在做每個服務的時候,都是以「服務」為出發點,再來尋找獲利模式,任何服務對他們來說都是一個「Why Not」,只要有很多人用,就會有商業機會。

PChome Online當初引進Skype到臺灣並且製作第一臺Skype USB電話時,根據執行長的回憶,Skype的創辦人當時也沒多想,只說「Why Not」就定案了。這種不假思索的行為方式,在過去的商業裡面算是粗糙的決策,會有很大風險,因為通路要管制,如果讓大家都能拿我們的產品去賣,就會打架,然後定價會亂掉,最後產品提早結束生命週期,所以往往被領導人視為禁忌。時至今日,產品怕的不是大家都拿去賣,而是放在倉庫賣不掉,所以大家都賣算是一件好事,想想大陸的白牌手機,就是「人人可以賣」才有今天這樣子的規模,雖然裡面每個人的利潤不多,但是週轉快一點,還是有豐富的回報。

「你那個是賣低價品的想法,人家Apple的通路多龜毛,產品又賣特好,從頭到尾都沒有Why Not這種草率!」每次談行銷,最怕的就是碰到Apple迷,因為蘋果總是有很多特例。不過蘋果真的從不說Why Not嗎?拿電影《玩具總動員》的巴斯光年來說,賈伯斯的傳記裡面就提到修改了很多次,一開始決定這個角色的動機也是個Why Not,沒人反對,也覺得不錯,就這樣開始了皮克斯影業的電腦動畫電影。

「貴人的Why Not就是你的轉機!」一個長輩總是這樣告訴我們他的成功之道,「不需要別人百分百認同與答應,只要沒什麼不好,就是我們出頭的機會!」年輕人要能判斷誰是貴人,嗅出貴人給予的Why Not良機,加上努力與實力,一定會有所成就。

多年來,我的主管都教育我「想不出好處的事情就別做,因為潛在的壞處可能很大。」這種觀念確實可以讓一個小公司、小單位安安穩穩地活著,可是長不大,因為「想不出好處」可能是我們資訊不足,想得不夠深所導致,並非好處不存在。例如Google推出地圖服務時,我覺得很奇怪,幹麻做這種想不出直接利益的事情。但是如果把自己定位為服務「有技術的網友」時,大家就能夠在Google地圖上面做很多事,例如標示照片資訊,或者有人把犯罪率標示在地圖上,提醒網友夜間回家時要注意之類……很多應用與商機也就冒出來了。「Why Not」的思考有著間接性商機的意味存在,我們可能無法想到Google地圖的短期利益,但是可以想到很多網友可以在這平臺上面發揮,在網路世界裡,這樣就足夠形成商業規模了。

那只是網路世界吧?如果經營公司也來這樣搞,結果會怎樣?事實上現在很多國際大公司,包含IBM等,都已經建立網站來蒐集員工以及員工親屬的創意與建議,成為公司產品開發的方向。因為RD是最不會說Why Not的人,從很多人的角度看,RD只會說No。所以拿別人的Why Not來押著RD做,往往可以產生很有趣的創新以及熱賣的產品。組織管理的書籍告訴我們,大型公司是防衛者心態,對於「新」的一切會保守抗拒,這也就是小公司能夠超越他們的機會。不過時代改變了,大公司開始接受Why Not的想法,接納非專業人士以及客戶的意見,加速了內部研發與創新的速度,小公司反而越來越淪落於比價格、比彈性,卻較少比創新。

越來越多人接受商業模式上的「Why Not?」。報紙是個萎縮的產業,但是如果能善用報社本身的資源,還是有很多商機存在,例如聯合報舉辦的展覽,還有邀約國外劇團來臺公演之類的活動,都很賺錢。「害怕說出Why not的人,心理面有個圈圈畫地自限。」一個好朋友是這樣子認為的,因為Why not的結果很難控制。這裡面其實有一個訣竅,當我們會使用Why not這樣的決定時,對象必須要夠專業。也就是我們授予「信任」給專業人士,由他們來操刀,結果可能遠比我們自己做還要好。但是否有可能結果非常糟呢?當然有,童話裡面的白雪公主就是,壞皇后拿毒蘋果來,她也是一派天真就吃了……所以,如果是天真型的Why not,沒弄清楚別人的來歷與企圖,當然就會被騙。

達文西說:「偶爾遠離你的工作,給自己放鬆一下;回來的時候,你的判斷會變得更準確。要離開一段距離,當你的工作變得愈來愈渺小時,你便可看清它的全部,任何不和諧和不合比例之處,也呼之欲出了。」是的,當你能站得遠、看得清時,就能說出帶有無比智慧的Why Not了。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