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封面故事的主題是新一代磁帶規格──LTO-5,或許你一聽到磁帶就不想再看下去了,其實這也是合理的反應,畢竟磁帶已經是古董級的技術了。

說真的,當初我聽到LTO-5這個題目也一度這麼認為。自從LTO-2與LTO-3在容量及讀寫速度上有了大幅度的躍進之後,對於接下來的LTO-4是何時發布的,其實也沒個印象了,更何況磁帶已死的言論甚囂塵上。

即便聽到了LTO磁帶竟然沒死,而且還繼續推出新一代的規格,一般人也不認為這會有什麼,頂多就是容量及讀寫速度再提升一些罷了。不過,在進一步了解LTO-5的規格之後,我發現其中有一項新功能倒是有很大的突破,而這項功能會讓磁帶跟往常很不一樣。

LTO-5磁帶規格在容量及讀寫速度上當然是有所提升,儲存容量比前一代LTO-4多了一倍,使得單卷磁帶未壓縮容量終於突破了1TB的門檻,一卷LTO-5磁帶可以儲存1.5TB的資料,而資料傳輸速度則提升了約16%,是目前傳輸速度第二快的磁帶規格。

除了基本規格的提升之外,LTO-5重要的突破在於引進「分割區(Partitioning)」功能,讓磁帶的資料也能以檔案型式儲存。

這個功能讓磁帶的儲存空間可以切割成兩個分割區來使用,於是軟體就可以將其中一個分割區用於儲存檔案的索引等中繼資料,而另一個分割區則用於儲存檔案本身的資料。有了軟硬體這樣的搭配之後,使用者就可以透過軟體視窗直接看到磁帶裏的檔案,不論是執行檔案或是移動檔案,都可以直接執行,這樣的使用情境就與存取硬碟裏的檔案是一樣的。

有了這項突破性的功能,磁帶終於是擺脫錄音帶的古董形象了,傳統磁帶就像是錄音帶一樣,要聽中間的一首歌曲,得先快轉找到對的位置才行。
在LTO-5磁帶加了這項新功能之後,就有廠商把磁帶資料的歸檔稱為「主動歸檔(Active Archive)」,這個說法指的是磁帶裏的檔案是隨時處於可存取的狀態。為什麼這麼說呢?在傳統的磁帶應用上,磁帶上的資料並不是以檔案逐一寫入的,不同的備份軟體將資料循序寫入磁帶之後,一旦要重新取回該資料,則必須先透過當初把資料寫入的備份軟體來回復,才能還原成該資料的原始型式。而LTO-5可支援檔案型式的存取之後,在軟體的配合下,就可以直接執行檔案,因而歸檔的資料就是處於隨時可存取的狀態。

這項新功能的加入,徹底改變了磁帶的刻板印象。現在,磁帶雖然還是磁帶,但它的應用方式看起來更像是硬碟一般,而這個改變將會影響未來的資料歸檔應用。雖然現在以磁碟設備來做備份、歸檔已是大勢所趨,但考量成本效益,也不見得是所有的備份歸檔都適合放在磁碟設備上的,所以磁帶還是有其必要性。尤其LTO-5改造了磁帶的使用方式之後,或許原本顧慮磁帶資料回復手續繁複耗時的用戶,可能會因為這樣的變革,而把一些原本要以磁碟歸檔的資料改放回磁帶。畢竟,磁帶的一些特性仍是磁碟所不及,像是省電、歸檔保存之類的特性。

磁帶雖然是一條老狗了,但還真能玩出新把戲,而且還不是個花招。如果你一聽到磁帶這個題目就不想再看下去的話,姑且再給它一次機會,看看這一期封面故事的深入分析。(請見第24頁)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