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從東莞回來,一見面就大嘆生意難做,公司面臨工資上漲,產品又缺乏差異性,每天累個半死,回去躺在宿舍的床上看天花板,心裡五味雜陳,公司的成長,薪水的收入,工作的進度,都像這片天花板,永遠就是這個高度。我說,你就不能看看書提升一下自己,光是看天花板只會向下沉淪吧?朋友只是笑笑,他說書上的東西距離工廠每天的作業太遙遠了,還是算了吧。

最近參加了EMBA的課程,其中有一項任務,整個EMBA兩百多個人打散成很多小組,每個小組要在40分鐘內討論好行銷的主題,並且設計兩分鐘的短片。小組裡面的成員,有來自各行業與各公司的總經理、副總經理、董事長……結果可想而知,每個人在公司裡面都是令出必行的,在這個場合也是彼此各出主意,互不相讓。結果最後的結論,算是折衷了彼此的想法,有創意也走中道,本來彼此覺得不滿意,但是後來想想也沒什麼不好。不過如果在真實世界裡,我相信決策者如果太固執己見,是不會有什麼活潑的點子的。很多時候我們成了擋住別人的天花板而不自知,只要我們挪動一下,很多美妙的事會紛紛跑出來。

前一陣子專欄裡面提到了如果以美學來作為競爭,應該會是很大的商機。有個讀者回函說,可是如果決策者不懂美,也不尊重專業人士所認為的美,也有可能有自己的一套審美觀念,那還不是白搭?在我們的工作中,要不就像我朋友,把自己關在房間裡看天花板,要不就是遇到不識伯樂的決策者,工作心情都會很鬱悶。我的朋友擔任顧問工作,他在問卷裡面特別提到:「如果讓金庸小說裡面的南帝、北丐、東邪、西毒、中神通與老頑童來擔任老闆,你會選哪一個?」結果大多數的人都選老頑童,原因是他比較能接納創意。

現在,當年輕或者專業人士,提出有創意甚至顛覆傳統的做法時,到後來還是要「開明」的決策者同意才得以實行。我們常常稱這種過程為「內部行銷」,要讓決策者點頭,我們就要做一些內部行銷,讓他們轉變觀念,產生榮譽感或者有臺階下。美國一家知名大企業的老闆,本來拒絕使用綠色環保的包裝,因為這會增加成本。可是內部的行銷人員巧妙地向媒體記者約好,說老闆支持環保,可以接受專訪。為了這個專訪,老闆只好接受大家安排的綠色環保口號,同時也真的把產品包裝做了修改,順應潮流,員工達成了自己的目的,公司也因此有了很好的名聲。

這讓我聯想到另外一個不相干的主題:「為什麼產業無法順利升級?」過去我們總認為原因是公司轉型很難。其實從成功案例發現,升級只是高階管理人員觀念的改變而已,但這就很難了。因為有些人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把過去的經驗都否定了,有些人則總是拿過去的經驗來套用,或者有人是說一動做一動,有點像爬樓梯,大家都到二樓了,他還在中間爬,可是卻要說自己已經在三樓。

我的朋友說唸書沒有用,我反而認為唸不夠沒有用,沒有常常唸也沒有用,想從書裡面找答案也沒有用。陳永隆教授的演講中說,「有心但無能力,勝過無心卻有能力」,大部分的公司面對產業無法升級的問題都是有能力自己解決的,只是無心去解決,也不相信團隊能解決。可是從日本的經驗我們看到,做武士刀的技術可以拿來做最鋒利的手術刀,用來檢查銅鏡的技術可以拿來測試晶圓表面是否凹凸不平。

決策者在自己心裡或眼睛前築了一片天花板,就會變成Mr. NO,路越走越窄,很多人認為自己是focus而不是畫地自限(自我感覺良好),但實際上我們在focus之前得先搞清楚focus什麼?否則馬上就是驚天動地的災難了。回到我在EMBA的課程現場,我們都得忘記自己的位置,傾聽別人的意見,孟子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有赤子之心的人不會有天花板,也不會成為別人的天花板。經營管理有很多原則與紀律需要遵守,但是公司的發展,產品開發,核心競爭力定位,行銷策略的制定等等,都不是任何一個人可以獨立完成,放下自己的成見,相信「我們比我還聰明」,才能打破限制企業成長的「天花板」。

情緒與面子是每個人的天花板,絕大多數的問題發生在「XXX不尊重我」這樣的心結裡面。當我們面對老闆、面對客戶,甚至面對自己的時候,會發現其實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是先拿開自己的天花板。所謂「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要是轉不過來,就問其他人,然後把答案拼湊起來。沒有人想要擋路,會發生天花板效應,一定是我們沒有溝通好,沒有把利害關係說清楚,或者沒有命中對方的喜好。當我們自己在那邊想盡辦法找解決方式的時候,固然會很辛苦,但是這些經驗未來都會很值錢。Steve Jobs的名言:「創新通常是過去經驗連結的結果,但如果你的經驗和大家都一樣,就不可能朝向不同的方向走。」或許能給面對天花板有無力感的人一些希望。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