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在半夜裡跟飆車族擦撞,幸好雙方都沒事,不過那幾個飆車的青年卻圍過來想要狠狠地揍我朋友一頓。當時朋友靈機一動,拿出香菸來自己抽了一根,然後遞過去給帶頭的說:「有話好說,先抽支煙吧!」抽著抽著聊了起來,這些年輕人是學校放牛班的學生,算是被老師與社會放棄的一群,不過飆車可以讓他們感到自我的存在,至少同年齡的好學生沒膽做這種事。這讓我想起,Apple的Steve Jobs年輕時也是一個飆車族。「你的意思是說我可能遇到了幾個未來的賈伯斯?」朋友對我的發言感到疑惑。「對啊,如果當時你有辦法感動一兩個,說不定真的會這樣!」

一個法國街頭的小混混,整天打架鬧事,後來被足球教練感化,幫法國國家隊拿到了冠軍。委內瑞拉的杜達美爾(Dudamel),將問題少年組合起來變成了一個國際知名的樂團,登上《Time》雜誌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許多成功的人,小時候也都是問題兒童、叛逆少年。比爾蓋茲在念哈佛的時候,整天玩橋牌不唸書;麥克戴爾則是在宿舍裡面幫大家裝電腦,更別提飆車的賈伯斯了。可能大家直覺會想到唸書無用論,事實上正好相反,當別人放下書本,放下努力的時候,這些叛逆青年卻開始反省自己的過去而加倍衝刺。知識來得早,不如來得巧,我們費盡心思讓小朋友學了那麼多東西,利用學習成績來分高下,這似乎不怎麼合乎邏輯,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鼓勵他們在「需要」的時候學習。

最近大陸高考狀元的入學申請,被美國十一所名校拒絕,從中可以看出這個時代在轉變,這個「沒有問題的小孩」,可能不具備有改變世界的思考模式。愛迪生因為被老師拒絕,只好回家讓媽媽教;愛因斯坦是大學重考生,念大學的時候物理還考過1分的成績;即使是美國總統歐巴馬,也曾經吸食大麻,更別說常常被提起的那個酗酒的邱吉爾了。我們是否曾經想過,如果這樣的小孩生在我們家,結果會怎樣?

在網路上我看到一個故事,有個媽媽與調皮的兒子一齊搭火車,兒子很興奮地跳來跳去,還望著天空的鳥說:「媽媽,我長大以後也要像鳥一樣飛」。媽媽不耐煩地說:「你不怕摔死啊?乖乖坐好別亂動!不然等一下我揍你!」遠在地球的另一端,也曾經有個媽媽,當兒子指著月亮對她說:「媽,我長大以後想要飛到月亮上面!」這個不一樣的媽媽說:「寶貝,我相信你可以做到,不過還是要記得回來喔!」這個小孩長大以後成了第一個登陸月球的太空人。家庭文化的不同,結果也就不同。

一個問題兒童的轉變,是靠機緣與貴人。我認識很多成功的企業家,都曾經是別人眼中的叛逆少年,或許促使一個人奮鬥的動力是陰暗的過去,但是如果有人、或者有事物能夠點醒他們,未來就會非常不同。以賺錢為動力的比爾蓋茲與麥克戴爾,很早就發現機會而且快速切入。為什麼他們會有勇氣放棄學業踏入創業呢?我想答案應該會是:「學業什麼時候要都可以有,創業的機會人生沒有幾次!」每個人衡量得失的權重不同,也有很多人放棄學業之後沒有成功的,人生並沒有宿命,如果放棄了沒有繼續嘗試,那就真的永遠失敗了。在別人生命的轉捩點,我們都有機會當他人的貴人,要記得鼓勵與肯定,而不是落井下石。

對於公司裡面的問題兒童,我們會怎樣看待呢?問題兒童可能是產品,也可能是團隊或者個人。發生問題,表示問題兒童可能缺乏肯定,也找不到定位與價值,並且持續困擾著公司同仁。處在問題兒童階段的產品,我們可以繼續投資,也可以整頓切割掉不要的部分,或者乾脆處分、賣掉或收掉。問題團隊比較難解決,不過《師父》這本書提到了一個好答案:「不要用創業家當員工!」如果這個團隊或個人終究想要去創業,那麼其實早點結束合作會比較好,因為公司需要的是想要上班的人,才能提供持續且穩定的力量,如果想要創業,公司為了留人未來就要因人置事,有可能造成更糟的結果。有些老闆鼓勵內部創業,但是大前提是老闆也緊緊抓住股票分紅的權限,在滿足員工創業的癮之外,仍舊讓員工在這裡上班,因為在外面不會賺得比較多。

儘管問題兒童具有很好的發展潛力,但也要有本事管住他們才行,絕大多數的公司都有問題產品、問題團隊與問題個人,要讓這些情況發生改變,最根本的方式就是持續性地透過內部活動(例如讀書會)打破圈子讓同仁面對面溝通,分享工作與生活。透過分享,可以讓問題員工與問題團隊快速融合在一起。要導正公司裡的問題兒童,要靠公司文化。如果仍無法改善,就不要勉強,就當他們的貴人,尋找有能力可以幫助他們的對象。很多企業家長輩都說:「那些有接班人架式的人才到最後沒有一個留下來。」想想看,如果我們自己是問題兒童,一定滿腦筋想離開束縛自己的地方,盡情奔馳,直到真正學到教訓為止。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