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意是門大學問,可是在這門學問上,有多少人算真正及格呢?顯然並不多,或許過去在經濟高速成長,人工成本低廉的時候,曾經有很多人賺到很多錢,但是這些年來也漸漸地賠了回去。這中間的問題在哪裡?大多數人的努力都未曾停止,甚至還加倍,但是利潤越來越薄,競爭越來越激烈,路越走越窄。

「要說做生意」,前一陣子朋友的老外客戶來臺灣,他緩緩地用英文解釋,「其實就是一個multiplier」。我的朋友解釋說,他在講的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價值」。一個產品,老外從我們這邊買去,乘上三倍賣給消費者是正常的事情,可是我們賣給老外的時候,怎麼可能乘上三倍,能賺個30%算是很了不起了,甚至很多人都自稱茅山道士(毛利3%到4%),所以乘數multiplier的差異,變成了辛苦的人更辛苦,悠哉的人更悠哉。

會賣本來就比會做重要,只是中國的傳統思想把這件事情硬是壓下來,重農抑商從來都是基本國策,只因為人口多寡的問題。時至今日,即使我們都心知肚明Apple的產品只有鴻海才有辦法代工,但是要Apple讓1%的利潤給鴻海,郭董也得藉著扭轉跳樓事件的力量來讓Apple考慮考慮,畢竟通路在別人手上。這就對了,「出海口」在別人手上,儘管自己有多麼豐富的資源,都還是要讓人抽一大筆。

這也沒辦法,因為製造業是勞力密集的工作,好處是可以創造充分就業,讓大家都有飯吃,壞處就是吃不飽也餓不死。暢銷書《龍行天下》的作者就寫的很正確,中國未來十年還是得靠製造,而且是創新的製造,因為人口眾多,需要工資來維護社會安定,但這未來的十年給了臺灣很多機會,尤其是「出海口」的布建。

過去因為需要提高國民所得,因此勞力密集是需要的,經營工廠可以養活很多家庭,這對社會貢獻很大。但是隨著時代的改變,能把產品賣到世界各地才對社會有貢獻,因為創造了更大的乘數;能建立自有品牌也才對社會有貢獻,因為創造了價值與高倍的乘數。我爸爸年輕時開工廠幫Gucci做包包,這麼多年來我爸爸的工廠早就收了,但是Gucci仍然還在,繼續請中國大陸幫他們做包包,這是品牌的價值。泰國2008年出口的稻米量世界第一,總出口金額54億美元;臺灣的台積電,一年的營業額大概是一百億美元,幾乎是泰國出口稻米金額的兩倍,這是知識與科技的價值。換句話說,同樣是製造,但是知識與科技可以讓乘數大不相同,用更少的人,做更多的事情。做乘數高的事業,才是對社會有貢獻,才有辦法讓國家維持穩定成長。

換個角度說,乘數等於是槓桿,四兩撥千金。會做生意的人,日日夜夜投資與努力的是在於提高乘數,創造價值,相反的,任何無法創造價值的製造,總都是會有更便宜的勞工來取代。我並不排斥製造,在職場生涯中,大多數的時間裡也都在協助工廠升級,督導作業流程改善,並且導入ERP等等,但是看著看著都覺得很敬佩,畢竟這是情感面的,理性的一面則會感嘆於我們怎麼還在滿足於這樣子的製造呢?我的長輩說,電廠未來發電量過剩的時候,半夜會花錢請人來用電,因為發電機組需要把電消耗掉,沒辦法存起來。試想,如果高度自動化的工廠,半夜運作的話,電廠還會拿錢來給我們,人力成本也會減少,這樣子乘數也可以大大提高。可是高度自動化代表高度資本支出,還有高度的技術投入,必須要有規模才行。台積電是高度自動化的晶圓廠,同樣是製造,她的乘數就是比較高。

這幾年來以美學與設計為導向的事業如法蘭瓷、琉璃工坊等等,也找到了高乘數的獲利模式。有很多長輩感嘆,無法拉高乘數,獲利就不足以支應下一代與下下代產品的研發,自然會漸漸地思考代工這件事情,確實只要有獲利,不管是高毛利或低毛利都是好事,但是一旦失去了思考如何擴大乘數的企圖心,在未來的競爭上,心態上與策略上就已經落後了。很多老闆怕想「大事」,因為不管資金、人才、業務……都做不到,現在有穩穩的錢賺,雖然很辛苦,但至少不會死,野心太大可能就死更快。這是事實,但不是絕對,要讓夢想成真需要時間與毅力,而不是貪心與虛榮,那些做大事卻跌倒的企業家,並不是死在做大事這個志向與行動上,而是死在自己的人格不足以承擔大事這一點上。

越大的乘數,考驗的是領導人的人格,需要失敗、挫折還有各種打擊的淬鍊才能產生健全的人格。能將事業的乘數做大、創造價值是一種聰明,但是能禁得起各種誘惑靠的是智慧與誠信。領導者有好的人格,形成正面的企業文化,團隊自然會承襲這樣的人格。傑克威爾許接任奇異的時候,公司只有幾萬員工,營業額幾億美元,過了20年他卸任之後,公司已經成長到30萬員工,營業額5,000億美元。但他最大的乘數效應不在於這個公司而已,美國許多大企業的CEO都來自於奇異,對於人才的培育,這才是傑克威爾許發揮的真正價值。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