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五時,在路上巧遇,或是透過msn,會有我從前教過的學生告訴我,他們離開原來的工作了,打算要去留學、流浪、開咖啡館、或是成為一位作者或導演。「這時候再不去做,可能就來不及了,我的人生會有遺憾,」他們總是這樣說。

是的,人生不能有遺憾,已經成為當代人決定要做一件事,或不做一件事的時候,很關鍵的參考座標。只不過,人生中不能有遺憾,究竟是什麼意思呢?這事似乎沒有字面上看來那麼簡單。

會讓我們自覺人生少一分遺憾的,大體上都是那些與我們例行性的、常規性的活動(比方說,上班)截然不同的事物。我們可能會聽說一輩子沒爬過一次玉山是令人遺憾的,但是大概不容易聽到有人說,很遺憾一生沒在台積電上過班。

這種期待人生無憾的想望,乃至焦慮,反應的其實是我們這個時代對於「人生究竟有何意義?」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變:對很多人來說,活得精彩,有獨特的人生體驗的重要性,已凌駕在某種你辛辛苦苦奮鬥一輩子來追求的單一價值(比方說,成為總經理、擁有億萬財富、或是廣為人知的社會名聲)之上。

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當然是人生的一種解放,一種自由,我們不再那麼輕易相信,人生是為了某種單一的、外在於自身的、預先被給定的終極價值而活(我們已經變得那樣世故,知道過去的種種所謂的「終極價值」,原來也都只是權宜的、一時一刻的、沒有非如此不可的)。我們發現,原來我們是可以自己發現、自己創造工作的意義、生活的意義、自我的意義,我們了解到,人生可能沒有什麼終極的意義,生活的本身,就是意義的體現,意義的全部。

只不過,關於人生,問題從來就沒有這麼簡單。活出真實的自我,從來就不會是一件比找尋人生的終極意義簡單的事情。資本主義社會對於效率與速度的追求,從根本上制約了多數人體現人生的多樣性之可能。已故的經濟學家約翰加爾布雷斯(John K. Galbraith)便說,工作要快樂、有意義,根本是少數人才能達到的特殊狀況,而非常態。而流浪、開咖啡館、拍電影這些看起來性感許多的事,卻又是多數為生活奔波的上班族不敢貿然嘗試的冒險人生。

但是市場體制的厲害之處也正在於此:作為一個生產者,既然你無所遁逃於生產體制的層層壓迫,作為一個消費者,只要你付一點小錢,你就得到了一個簡易的、快速的讓人生了無遺憾的方法。

於是乎,我們的身邊到處充斥著這樣的廣告:「一生中必去的一百個景點」、「到巴黎不可不吃十大餐廳」、「名媛貴婦不可或缺的五大名牌包包」……。除了少數有勇氣突破體制的籠牢,我們當中多數人的人生,其實都是在「人生必須豐富多彩才會了無遺憾」的焦慮,以及集郵般收集式消費所帶來的短暫滿足感之間擺盪中度過的。弔詭的是,你希望消費而蒐集來的人生越豐富多彩,你就得越賣命工作,而這非常有可能,實際上是讓你的人生距離真正的活出自我越來越遠(你希望在你有生之年周遊全世界五大洲六十個國家,代價可能就是你得每年賣命工作三百四十天,換取兩周的出遊時間與經費)。

別讓人生中的遺憾成為一種焦慮,或許反而是我們中的多數還能有那麼一點展現自我,不被體制所吸納收編的開始。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