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1738年,著名的數學家丹尼爾‧伯努力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觀念,他說:財富少量增加所帶來的滿足感,與原先擁有的財貨數量成反比。簡而言之,就是越有錢會越不快樂,因為自己所擁有的實在太多,如果只是增加一些些,根本不算什麼,也就因此沒什麼樂趣,需要追逐更大的刺激。企管課程都會學到薪水的僵固性,員工調薪之後的滿足感與積極性是會消失的,本來拿到更高的薪資心情很好,可是過一陣子又覺得自己的付出應該要拿更多薪水。這些道理告訴我們,單單給錢是沒有用的,要嘛就給大錢,不然慢慢調整只會造成惰性,要留住人才需要搭配其他方式。

中國當前普遍存在著「曬工資」的現象,朋友見面聊天談薪資算是正常,比較之後哪家優渥,當下就E-mail履歷表,價格談好就跳槽。我們可能會咒罵這些人沒有品德,缺乏忠誠,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員工是怎樣看待薪水這件事情的?或者講直接一點,員工就是拿時間來換金錢,哪個工作的單位時間內可以換更多錢的,他們就換去哪裡,因為每個人工作的黃金歲月有限,過了這個歲月,就不會有人要了。聽起來心酸,但這是事實,就以我自己擔任顧問工作時所做的統計,這幾年來中年失業的工作者越來越多,因為他們已經過了IT產業所需要的「年輕氣盛創意多」的歲數,薪資可以請兩個到三個畢業生,企業理所當然撿便宜又大碗的年輕人了。

不只是薪水會僵固,工作地點也會僵固。有很多人寧可找不到工作也不肯去遠的地方找,當然也不肯接受中國、東南亞的外派,因為我們總是把外地的工作看作流放邊疆,而沒有想成開疆拓土。事實上國內的企業也普遍存在著外派的人回來沒有位置的問題,那麼誰還想外派呢?可是一直窩在國內缺乏世界觀的工作者,真的可以協助公司在世界舞臺上競爭嗎?日本傳說有一種幽靈,死掉之後一直眷戀在一個地方不肯走,叫做地縛靈。一個學長就說,當前這個劇烈變動的世界,哪個公司地縛靈越多就越早完蛋。

最近愈來越多的研究,從人腦以及心理學的角度著手,探討「創意」是怎樣來的?有些人常常有很多靈感,有些人就是絞盡腦汁想不出半個,創意是天賦嗎?我們常常得了思考僵固症而不自覺。研究發現,創意的來源是我們每天吸收的新知,閱讀的書報,片片段段的知識,在大腦中攪和沉澱之後,透過作白日夢而來。不敢作夢是大多數人的問題,要有靈感與創意,就要大膽去作夢,而不是讓思想僵固在單一領域裡。有越來越多的實例證明,跨領域的人會更有創意,因為知識更多更能讓大腦自動產生連結,同時會跨領域學習的人,本來就較少有僵固性。

「本來就沒辦法」這樣的思考邏輯,是很多專業人士在還沒開始做事前就先產生的預設心態,可是很多機會卻都從這裡出來。

擔任外商創意總監的長輩,總是告訴我們說,凡事自己做一遍,就可以發現很多的商機。例如他最近出國商務旅行,已經不再住飯店,因為他發現有很多好的公寓甚至豪宅願意出租,住宿費只需要飯店的三分之一。我們可能會認為別人的房子怎麼可能讓陌生人來住?過去或許不太可能,但是經歷過金融海嘯之後,什麼都有可能,因為大家希望盡可能提高收入,來避免可能再次發生的經濟衰退與不景氣。「什麼都有可能」,長輩建議大家不要僵固在過去的習慣裡面,試著推翻以前的經驗,否則無法產生更多的創意與體驗。

前幾天跟客戶公司的高階主管聊天,他們就提到公司最近因應新的大客戶而做了重大變革。起因是客戶希望他們能因應設計變更而快速提出設計圖,過去這種情況要不就是請工程師加班,要不就是像鴻海一樣走接力式設計,讓散在各分公司的設計人員換手來完成工作。但是這些都是老方法,他們後來發現,只需要換「軟體工具」就好了,因為新世代的軟體已經不再有過去那種複雜而且又難搞的設定,以往大家總是認為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這已經是過去式了。技術的演進已經變成「山不轉就打山洞,路不轉就換車子」,藉由換工具來提升效率,突然之間公司才發現新工具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讓本來懊惱的龜速突然間可以符合國際大廠所要求的高速服務,而且人力還能更加精簡!

創造性的破壞從前是CEO的工作,現在則是每個人都需要的核心能力。我們當然喜歡穩定而且習慣的流程、工具與作業方式,但是如果這件事情已經演變成一種限制,僵化成為障礙,就需要徹底破壞並且改變它。過去的觀念認為公司組織常常變動並不好,但事實上最新的資料顯示,透過輪調與內訓讓員工成為多能工,不但可提高效率,保障員工未來就業能力之外,也能讓創新能力提升一倍!而這樣的轉變,關鍵在於大家觀念的轉換,把「變」當成是好事,把「破壞」看做是建設的開始,移除了僵固,便可以帶來大量的活力!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