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iPad的出現,是蘋果這家公司一個非常獨特的里程碑。過去蘋果的產品,從電腦、音樂播放器到手機,雖然蘋果做出了讓人驚豔的成果,卻仍說不上是開風氣之先,頂多就是在特定面向上略勝一籌的產品。iPad是蘋果第一次真正領先市場,開展了一個全新的領域,訂定了產業的規格,其他公司要推出平板電腦,第一個被問的問題一定是「這和iPad有什麼不同」?

超越、打敗、或是成為下一個蘋果,大概是這幾年臺灣科技公司共同的最大願望。去年文建會副主委李仁芳教授在臺北藝術大學開設了「蘋果學」課程,找了臺灣各個領域最頂尖的專家,從科技、設計、行銷、美學、使用者介面、軟硬體整合到經營模式等不同面向,探討臺灣的科技公司與蘋果的差異何在。

從個別的項目來看,蘋果公司在產品開發卓越之處,當然有值得臺灣廠商學習借鏡的地方。但是我們如果認為將蘋果個別的優勢加總起來,就可以打造一個和蘋果一樣的公司,卻也未免太過天真。

用拆解的方式來認識蘋果公司的成功關鍵因素,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點,就是蘋果這家公司之所以為蘋果的文化、社會與國家等脈絡因素。我們執著於臺灣科技公司與蘋果的差異,往往很容易讓我們忘記美國企業的共同之處,而這種因為社會與文化因素所導致的企業經營理念與模式上的不同,是很難跨國或跨地域加以效尤或是模仿的。

臺灣的科技公司和美國的科技公司有何差別?臺灣的科技公司老是想著:我們要做出很棒的產品;而美國的科技公司想的卻是:我們要改變世界!
想著要做出很棒的產品的企業,他們想的是要打敗他們的競爭者,想的是要對股東有交代,想的是我們的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價值/價格比高不高,想的是這將促成今年度有多少的股票分紅。想要改變世界的企業,他們想的是怎麼樣在這有限的人生,留下他們曾經存在過的印記,他們想的是,買我的產品的人,如何因為我的產品,人生因而有了不同,他們想的是,我對未來世界的想像,我要如何證明,比起其他一樣擁有很高聰明才智的人的想像,我的想像更將會是未來世界的真實樣貌。

美國人為何會這樣想?因為美國人很天真。美國人相信,只要我肯努力,我就有可能改變自己的生存處境,就有可能改變這個世界。這是美國人的「美國夢」。這種美國夢,有時有他很討人厭的一面,他們對於被體制欺壓的弱者缺乏同情心,一不小心就會出現「沒成就都是不努力、不認真的弱者」這種令人氣結的邏輯。

但是美國夢好的一面,特別是在企業經營層面,就是它不那麼世故,不那麼斤斤計較於現況的種種牽絆,它不嘲笑夢想的無稽,不因旁人說不可能而不為之。

臺灣人一向不缺創業冒險犯難的精神。但是這種創業的動力,比較多是源自對於匱乏的恐懼,而非對於改變世界的夢想。學蘋果要得其精髓,我們就得學會美國人那種想要改變世界的大無畏精神、那種對於夢想毫無保留的天真,而這恐怕也是蘋果最不好學、不能學的地方。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