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最近接了一個案子,要做iPhone的Apps開發,剛好在這方面我有點經驗,所以就一起幫忙跟外包的軟體設計公司討論。由於客戶端只列出簡單的需求,其他大多是口頭描述,我朋友也沒有能力把這些轉換成規格,只能一條一條列出來,期望軟體設計公司能夠幫忙,把這些轉換成比較細節的規格。不過與外包商開會沒多久,氣氛就開始有點火爆,倒不是我們與軟體公司吵了起來,而是他們的RD與業務槓上了。
「每次接到的案子都模糊不清,客戶真正的需求是什麼都沒有弄清楚,就找我們來開會,你知道嗎?上次說要幫A公司開案,結果開8個案子只有一個有出貨!我們這邊人力很緊,每個人都兼好幾個案子,最近又有人辭職了……」RD主管咆嘯著說。
「我知道你們很辛苦,可是有案子就有機會,我們還是希望盡力爭取啊!而且又不是每個客戶都是『濫咖』!就麻煩大家共體時艱,幫個忙吧。」與我們對口的業務無奈地安撫RD。沒想到只換來一句:「你們只會被客戶牽著鼻子走!明明我們是麥當勞,只有ABC套餐,卻被你們搞成路邊攤,什麼都是黑白切!」
「被客戶牽著鼻子走有什麼不好?總好過沒有客戶,或者自己閉門造車缺乏市場導向吧!」業務人員也吼了回去。
雖然會議後來還是請對方RD進行評估,但是我一直在想,其實在臺灣每個公司都是這樣子,必須要在很多機會中找尋真正會獲利的機會與合作夥伴,這是何其難的事情啊!當然我們也知道,這個外包公司的問題出在PM失靈,其實前幾次的會議,都不應該直接打中RD,而是由PM來評估案子,並且製作成簡單的規格與簡報,與業務及客戶溝通,再審視市場與客戶的狀況,案子的可行性與技術關鍵點等因素,確定比較可行,客戶也願意支付一定的報酬之後,才能夠開始交給RD。如果PM工作失靈,客戶需求一下子就會打中RD,等於是用RD的資源來做評估,這樣花費的成本與代價都很大,而且會嚴重衝擊到RD當前正在進行的案子。所以PM必須要很努力地先頂住前幾輪客戶端的需求與評估才行。
但是我想的是,業務說的「被客戶牽著鼻子走有什麼不好?」這句話。記得以前讀過一本老書《數位式競爭》,其中提到研發專案,必須要先有自己的引擎與紀律,基於這個引擎來發展應用,最好的當然是麥當勞式的ABC套餐,可以減少很多溝通與資源。客戶既然出錢,當然會要求也要能出主意,客戶提出的主意不一定不好,因為這些idea是與市場有關聯的,但是我們也不能讓客戶這樣不停地出主意呀!所以PM必須要審視公司的引擎以及當前有的套餐,先試試看吻合度有多少,來評估我們還要花多少資源在上面。從事ERP導入工作時,我們也常發現,客戶提出的客制化需求越多,會造成越多的問題與bug。客制化必須基於既有基礎及平臺來設計,否則將會成為專案無法收尾的部分。我們可以讓客戶牽著鼻子走,但是我們也需要持續收斂客戶的需求,在限制之中求創新,這樣才會有合理的ROI(投資報酬率)。
客戶希望供應商除了能提供低成本的產品與服務,也很在意供應商的配合度。如果我們外包一個案子,供應商說這個不行那個不行,這時候要是有其他競爭對手,「不行」的項目比較少,那麼當然就會優先考慮另外一個供應商。所以我們不應該直接說No,應該要分析給客戶聽,以「專業」的導向來讓對方知道我們並非不配合,而是希望客戶能想清楚背後的風險。記得一個學長曾經被客戶要求趕貨,但是當時市面上缺零件,只能跟來路不明的經銷商買零件,最後這一批貨因為零件有問題而造成品質不良,客戶要求賠償,雙方仍然僵持至今。如果這位學長當初堅持品質,並且以專業態度向客戶說清楚,是不是可以避免掉後面這些麻煩事呢?「客戶永遠是對的!」這句話依然成立,但是這只是我們面對客戶的態度,並不是我們要相信客戶所有的話,我們必須要有自己「專業」的判斷與分析,還有和緩冷靜的解釋與適當的措辭,讓客戶知道我們有所不為的原因。
記得有一次,朋友公司跟一個美國客戶之間出了品質問題,為了化解雙方的僵局,我朋友授命帶著公司的新產品去給客戶看,期望新產品可以吸引客戶的興趣,讓舊產品的品質問題可以有轉圜的空間。其實這個新產品還有很多測試沒做完,朋友臨行前很擔心,我們兩個討論了半天,我建議朋友不如就跟客戶講實話。與客戶開會時,客戶很喜歡新的設計與技術,一直逼問何時可以量產何時可以交貨?我朋友按照沙盤推演,很誠實地告知還有多少測試要進行,明確的時程會在什麼時候,還有哪些關鍵因素會導致延遲,甚至客戶問說為什麼不那樣設計而要這樣設計時,朋友也都能夠回答得出來。結果,客戶竟然停止壓迫交貨,他們說:「謝謝你!我們知道你專業的考量,只有你不是跟我們說No,也不都是Yes,你告訴了我們Truth與Risk!」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4-11-29
2024-12-02
2024-11-29
2024-11-29
2024-11-30
2024-11-29
2024-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