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臺灣前途與發展的人經常不免會有一種感嘆:在臺灣社會的不同部門,政治一向被認為是落後的,甚至是臺灣未能邁步向前最大的一塊絆腳石。
如果政治是落後的,就應該期待政治與政治人物多向其他社會部門學習。臺灣的民間企業,向來是臺灣最有活力、最能奮勇向前的社會部門。民間企業的運作方式,即使只是常識,往往也可以給從事政治工作的人很多啟示。
如何面對市場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如果有一家公司要推出一種新產品,決定在上市之前先來個市場調查。賣東西要先了解消費者的傾向,這當然無人反對,但是公司裡的人分成兩派意見,一派主張,本公司產品定位特殊,所以作問卷調查,只要鎖定那些我們認為潛在有可能、以及曾經購買本公司產品的消費者即可。另一派則主張消費者的選擇是善變的,沒買過的不表示不會買,所以市場調查的對象應該是所有消費者。
上面的故事如果你覺得有點眼熟,那是因為它很像上一次民進黨的總統候選人黨內初選出現的「排藍民調」爭議:為了怕傳統泛藍的支持者也能決定民進黨的總統候選人,所以要排除政黨認同傾向國民黨等泛藍的受訪對象。
2012年的總統與區域立委選舉提名,民進黨黨內又出現了全民調與黨員投票的爭議。如果我們再依商業公司的對比來看,這樣的爭議等於就是說:一家公司要推出新產品,究竟應該是靠員工的聰明才智來判斷市場,還是用心傾聽市場的脈動與走向藉以決定應該推出那一種產品?
對於一直在商場上打滾的人來說,上述兩個問題都不難回答。市場調查只針對現有的顧客,自然就不可能了解不買你產品的消費者的想法,市場占有率也就不可能提升。因此,除非你是市占率高達八九成的領導廠商,那些還不買你產品的人,或許你還可以假設他們有立場十分堅定的反對你的產品的理由,不需要將他們的想法與意見列入決策上的考慮,因而可以將他們在調查的過程中排除在外,否則了解消費者為何購買與不購買你的產品,是一樣重要的事。
推出產品能否罔顧市場的聲音,光憑企業經營者的意志來決定產品的走向?如果你是蘋果公司,以及是蘋果所面對的科技產品市場,或許你能這樣做。在iPad還沒問世之前,去問消費者需不需要iPad,以及iPad能為他們做什麼,注定得不到什麼有意義的答案。在高度不確定的市場(因而也就有很高的可能性),消費者或許需要大師(如果不是神的話)的開釋,但是這開釋者的角色,卻也不是人人能演的,你要有足夠魅力,足夠的市場發言權。如果讓十年前的蘋果來做同樣的事情,他們可能也會面臨慘敗,但是現在的蘋果,已經不是十年前的蘋果了。在多數的情況下,傾聽市場的聲音,才是決定產品策略的上策。
民間企業的智慧告訴我們,除非你已無新市場可開拓、推出的是前無古人的全新產品,不然你就應該開放心胸,多聽聽市場的聲音。我相信在政治的場域,這樣的原理原則一樣適用。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4-11-25
2024-11-29
2024-11-15
2024-11-15
2024-11-28
2024-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