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應該都少不了有這種經驗:工作了幾年之後,父母長輩就會開始諄諄告誡,手上只要有一點閒錢,要趕快買房子繳貸款,然後後面會接著一長串的歷史經驗談,當年忠孝東路一坪才多少錢、阿花她爸爸就是靠投資才變得這麼有錢之類的「有土斯有財」人生智慧。

投資房地產當然有可能致富,這事沒什麼可以爭議的(要不然,那些動輒百億身家的地產大亨打哪兒來的呢?)。我比較感到好奇的是,臺灣有地產狂熱的人為數如此眾多,為何真正賺到錢的,都是傳說中的某些人,而不是我們身邊這些對地產夢念茲在茲的小老百姓呢?我這幾年的觀察的結果是:小老百姓「有想法沒作法」,是很重要的關鍵因素。

要靠地產致富,就得把地產當成一門真正的生意或是投資來看待。當成真正的生意,意思是說,我們對買與賣的判斷,都是從能賺錢與否來加以看待,選好的地段,價格偏低,我們就買進,靜靜的等待,局勢反轉,或是漲幅已高,我們就順勢賣出,大抵上如此。

但是這套人人皆知的簡單道理,操作起來往往不是這麼一回事。臺灣人對於房地產的買與賣,總是摻雜了太多的情感因素,讓他們行動起來,經常是偏離了投資者應該有的樣子。

比方說選區位,我們傾向買離自己家近一點的房子,但是我們這麼做,並不是因為我們熟悉市場行情,而是我們幻想,哪天如果孩子長大了,如果房子沒賣掉,就可以留給他們當嫁妝,又不會住得離自己太遠。這主意聽來當然不壞,但是對於一個真正的地產投資者來說,同樣一筆資金,當然是要買上漲機率最高的地段,而不是離自己家最近的地方。

又比方說賣的時機,我們買的時候可能純粹是投資考量,但是房產在我們手上幾年以後,就多了很多其他因素在左右我們對房產的決策:這房子有許多我們家人共同的回憶在這裡,所以我捨不得賣;這房子位在最好的小學學區,所以我等小孩進了這所明星小學再來處置這棟房子好了;我才剛剛親手改裝了廚房,廚具都是我一件一件跑遍各大廚具店挑來的,都還沒用幾個月,還是過一陣子再賣好了。

請不要誤會,我不是說有這些考量是「錯的」,這並不是一個對錯問題。問題在於,我們有一個地產投資可以致富的「想法」,但是我們的所作所為卻不是能靠地產致富的「作法」。

想法與作法為何會不一致?因為想法經常是在我們不自覺間,就接受了社會相沿成習,甚至是視為真理的觀念,是一種文化(有時也被利用成為一種宣傳伎倆)。但是作法卻牽涉到一個人的個性(做事果決與否,是不是總是漲翻天了才跟進)、成長與學習經驗(家裡是不是做生意出身的)、以及現實環境的影響與制約(口袋深度夠不夠),並不是那麼容易說改變就改變。

想賺房地產的錢,你就是得想法與作法都接近建商或是投資客;有想法沒作法地買房子,最常見的結果是滿手房地產,而致富夢,終究仍然只是個夢。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