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地震所引發的核災,震撼了全世界。
日本以外國家的人民,會對震災的受難者表達不捨與關心,但終究不會是切身之痛。特別是歐洲人,他們所居住的大陸堪稱是地球的「風水寶地」,既無颱風也無地震,連缺水淹水的情況都不算常見,對於天災的關注,只是他們人道的表現。但是核災就不同了,全球運轉中的四百多座核電廠,就有195座位於歐洲大陸,這次的事件對於歐洲人是莫大的震撼教育。臺灣人當然更沒有置身事外的權利,臺灣不但同處地震帶上、南北共有三座核電廠,而且我們的近鄰中國大陸規畫興建的核電廠,如果最後真的照計畫實施,總數將超過全世界現有核電廠的總和。
日本核災發生之後,社會對於核能安全與否有了許多討論。核災的當下,許多人慷慨激昂,堅決反對核能到底;核災漸漸平息以後,我們又開始看到一種貌似理性持平的觀點,這種觀點是說:人類不可能不用電,所以只是用哪一種電付出的代價比較小而已,用火力(石油、天然氣、燃煤)發電,有地球暖化、排碳問題,核能發電雖然有安全疑慮,但是是一種「乾淨」的能源,兩害取其輕,仍是不可或缺的能源選項。更等而下之的,則是我們的經濟部國營會,用恐嚇式的語言,宣稱如果臺灣的三座核電廠都關閉,將會有三分之一的廠商得關門。
用電的人就不應該反核,表面上看來似乎是很難反駁的一項陳述(特別是,他們還附帶告訴我們,其他的發電方式也有副作用),因為它勾引起了我們的罪惡感以及自省心──既然大家都是共犯結構,你也就不宜再多說什麼了吧,不要打高空,要務實地解決問題。
但是這種「務實論」,忽略了一個更為根本的事實:我們的現在,多半不是我們所能決定的,我們的未來,卻是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我們使用能源的方式(比方說,以內燃機為動力的汽車)、對於資源的消耗方式(以物質的擁有做為財富與成功的象徵),是我們承繼了工業文明兩百多年來發展的結果,要任何人在隔天一覺醒來,馬上一刀兩斷和自己昨天的生活方式做切割,這當然是太過不切實際的浪漫綺想。
但是反核不等於廢核,不是對現狀要求一個翻天覆地的革命,而是我們如果對於人類使用這個地球的方式是有疑慮的,我們還願意稍微扭轉一下文明前進的方向,為未來的子孫留下一個還堪住的地球,我們就不能不反核。如果說要把現存的三座核電廠廢掉,那才叫天真,但是反對核能繼續擴張或是成為趨勢,是我們對於世界該有的樣子的一種呼喊。
反核是對於未來的思索。如果大家不跳出來表示你反核,我們對核能的依賴就會越來越深,政府也就不會有壓力去開發替代性能源。大家越反核(以及國光石化),能夠取代核能和石油的替代性科技就會越早出現。「我用電,所以我不(能)反核」是一種無謂的世故,是一種對於地球的未來採取放棄、事不關己的態度,而我相信,我們身邊的多數人都不是這樣看待我們的地球的。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4-11-20
2024-11-15
2024-11-15
2024-11-18
2024-11-12
2024-11-14
202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