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參加一個國際規格的制定會議,議程中有一天是「共進晚餐」。由於各大國際公司彼此之間態勢分明,也就因此晚餐的座位演變成為歐洲人一區,美國人一區,日本人一區,剩下就我一個人,只好跟日本人坐在一起,這種場面有點尷尬,這時有人建議大家來些酒,於是啤酒就開始源源不絕地送上來了,很快地,原本矜持的人開始滔滔不絕,公司與公司的界線也模糊了,有個荷蘭小夥子繞著桌子跟大家乾杯,有個德國人甚至就坐到日本人這一區來,講他帶自己的小孩去湘南的故事。
我對於出差喝酒有不好印象是因為去韓國,客戶喜歡拼酒量,我常常喝酒吐到抱著馬桶睡著了。可是拒絕別人又不好,我怕會讓客戶覺得「不上道」。不過這一次參加會議的小酌,讓我感到印象深刻,因為在微醺的狀態,世界各國的人的行為都會變得差不多,大家也更能有buddy-buddy的感覺。要讓彼此之間的距離更拉近、更融洽,適當的酒精催化似乎有其必要性。
不過我們常常會有一個疑問,本來陌生的雙方,是可以透過喝酒讓彼此融洽,但是如果是談生意呢?很多前輩灌輸我們還是得去喝酒,甚至有很多地方不喝酒就沒辦法做生意。這其實不盡然如此,喝酒其實有一種招待的感覺,在這種場合真的很難說可以談成什麼生意,我的經驗常常是對方喝茫而答應了一些事情,隔天再跟他們確認,結果卻又推說因為喝醉了而全盤否認。甚至我發現,喝到深處得罪人的機會比較高,有好幾次在中國,我自己喝掛了,對方也醉了,敬酒我沒什麼反應,對方因此勃然大怒,雙方的關係久久難以恢復。所以貪杯絕對會誤事,這種情況屢試不爽。
所以找個安靜的地方淺嚐小酌、培養交情,反而是比較正確也是比較好的方式。一般大家喝兩杯話匣子就開了,也有人認為這時候適合觀察一個人的品德,或者適合講一些臺面下的話,反正說錯了罰酒就好,不過我反而認為建立一個融洽的氣氛很重要,讓合作的雙方感覺到彼此是在同一個圈子中。雖然說我們可以跟客戶私底下作朋友,但是遇到生意上的事情難免還是要公事公辦,有些人會把酒友關係與商場關係扯在一起,其實這並不適當,因為沒有人會為了酒友賭上自己的信用,也沒有人會只因為跟我們喝了幾杯就挺我們到底的。
我就有過幾次的經驗,客戶在翻盤的前夕,跟我們愉快地喝了幾攤酒,但是隔天坐到會議桌前時,我們才發現對方是有備而來,沒有心理準備的我們當然就被殺得潰不成軍,或許這也是一種談判的戰略吧。電影裡面當大人物要告訴來訪的客人一些「令人震驚」的訊息時,往往會倒一小杯威士忌,兩個人先喝幾口,等酒精發作之後再來講。或者雙方談僵了,藉由倒酒所造成的空白時間,緩和一下彼此的情緒與思緒。
一個已經成功並且退休的長輩,就特別叮嚀他的員工與部屬:「生意不要在談判桌之外」,意思就是說,要談的時候就專心談,要玩的時候專心玩,因為「談判桌之外就只有喝酒與美人計了。」年輕人血氣方剛,對於這兩個生意上的陷阱很容易就掉進去。一般而言吃完飯,找個可以談話的地方喝點酒,算是很正常的流程,在精神好的情況下把事情談好,同時也維護到友情,見好就收。畢竟有些人喝茫了,酒後吐真言,把客戶嚇跑了也不好。
在國內,敬酒一直是飯桌上常見的禮儀,事實上我們也把這種行為帶到跟外國人做生意上。一對一的敬酒是一種敬意,也是一種化解。美國總統雷根曾經在國際的酒會上,私底下對俄羅斯的高層一對一敬酒,成功化解對方談判的心防。在公司的餐會上,往往很多人都習慣一個一個敬酒,以培養彼此的感情,或者化解可能的心結,這都是不錯的做法。朋友的父親,是國內大型公司的董事長,每次公司聚會他會跟每個員工敬酒,並且詢問對方家庭狀況。這種方式讓所有員工都死心踏地跟隨他,因為員工感受到尊重,同時也覺得上頭的人真的有在關心。所以不需要排斥喝酒,但也要有所目的而喝,並且要懂得節制。
根據調查,喝不喝酒跟事業成不成功並沒有絕對關係,有很多成功的企業家滴酒不沾,也有人酒國商場都得意。不過從緩和僵局與人際關係的角度來看,喝酒確實有其必要性。有很多職場上的不愉快,都可以在敬酒的過程中得到緩解,也可以在微醺的氣氛中,更open mind地接受資訊。中國著名的談判大師周恩來在國民黨與共產黨進行重慶會談時,每天宴會喝酒不斷,但喝完酒回到辦公室,他立刻投入工作,以致於國民黨被殺得措手不及,因為大家都以為已經灌醉談判主帥了。著名的電玩「勇者鬥惡龍」的原著漫畫裡面說:「魔法師的責任,就是在大家都喝醉的時候保持清醒!」商場上也是如此,因為有公事責任在身,我們應酬喝酒時要保持清醒並有所節制,這樣子的話,來杯啤酒應該是有助於生意的!
程系、臺大電機研究所、政大科技班畢業、政大EMBA國際金融組肄業、瑞士歐洲大學企管博士候選人,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4-11-29
2024-11-29
2024-11-29
2024-11-29
2024-11-29
2024-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