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化與雲端運算正在牽動著IT架構的典範轉移,上一期我們報導的SSD(固態硬碟)成為企業儲存應用新趨勢就是一個例子,其中提到了儲存設備廠商開始提供SSD快閃記憶體儲存設備,不論是內建在儲存系統做為快取或是更快速的分層儲存架構,還是直接內建在伺服器主機內,皆是為了因應虛擬化的挑戰而提出的新架構。

本期封面故事所報導的主題──Ethernet Fabric,亦是相同的趨勢,這是網通廠商為了因應虛擬化與雲端運算,而提出的新一代網路架構。

過往幾十年來,企業網路架構並沒有太大的改變,絕大多數人都採用網路架構的標準作法──三層式網路架構,透過L2存取層、匯聚層及核心層來建構一個可兼顧擴張與管理的網路架構。這樣的架構能成為大家不約而同遵循的標準,就是因為不論在擴張、效能與管理上都能禁得起大多數應用系統的需求。

然而,這樣的架構面臨虛擬化與雲端運算的需求,卻顯得缺乏效率。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虛擬化與雲端運算應用程式的型態與過往不同,導致網路流量行為跟著改變了,因而突顯了三層式網路架構的效率問題。

現今一般應用程式的資料流動,主要是從使用端提出請求,網路封包接著一路傳送到後端伺服器、資料庫、儲存設備,接著再把資料沿路回傳至使用端,這一路網路流量的傳輸型態是南北縱向的。然而,虛擬化與雲端運算環境則增加了更多橫向流量,例如虛擬機器由一臺伺服器移動至另一臺伺服器,主要是在伺服器這一個水平層移動,然而在三層式網路架構中,網路封包得往上傳至核心層,再往下傳送至另一臺伺服器,而每多走一層,網路延遲時間就會增加,加總起來就會影響虛擬機器的線上即時切換。而雲端運算的應用程式,則以分散式運算型態居多,使用端的一個資料請求,往往是由位於多臺伺服器的不同應用程式一起產生結果,因此跨伺服器之間的橫向資料傳輸亦增多了。

Ethernet Fabric則提出了扁平化網路架構的藍圖,企圖解決傳統網路架構的問題,然而,這個新技術目前仍未有統一的標準,而且亦需汰換既有的架構,因此目前要為企業所採納還有點早,不過,我們採訪的多位資訊主管都認同這將會是未來網路架構的必然趨勢,請見本期封面故事的分析。

IT與商業的結合,是這幾年來資訊主管非常關切的議題,大多數的觀點都認為IT要能夠與商業緊密結合、創造IT的最大價值,就必須要擺脫過往IT處於被動支援的角色,轉為更加主動地協助業務部門,甚至最好是要能搶先在業務部門提出需求之前,先主動提出資訊科技能如何創造業務上的機會。不過在本期的CIO Talk單元中,新日興公司資訊長陳欽專則分享了一個不太一樣的觀點,他說:「製造業IT不一定要走在業務前面,而是要和使用者建立夥伴關係,由使用者拉著IT前進。」

陳欽專認為,大型專案須由業務部門發動,專案成功機率才會高。因為這代表是使用者願意借助新系統來改變,唯有使用者自己有意改變,形成一股主動牽引IT部門的力量,在專案導入過程中才不會面臨使用者頻頻抗拒的阻力,否則IT部門就得時常為此消耗能量。因此他會在大型專案中說服使用者單位擔任專案經理,而IT部門則擔任副手。這樣的觀點提供大家另一種思考,到底哪些事應該要走在使用者之前,而何時又要走在使用者之後

吳其勳/iThome電腦報周刊總編輯
merton@mail.ithome.com.tw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