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時間觀察與分析企業內部的工作流程之後,我發現了一個現象,暫時稱之為「標示模糊」。很多企業的主管,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敢負責任或者不敢負責任,在處理部屬呈送上來的案子、建議或者E-mail的時候,都缺乏明確的方向標示。我們一直都在抱怨臺灣的道路路標,不是方向錯誤就是標示不清。但企業裡存在著一定比例的管理者,也有同樣的問題,會讓負責執行的人停下來,或者掉入迷霧之中。

「你不懂啦!這就是管理的藝術。」當我直接指正好朋友這個問題時,他說:「你難道不知道,中國歷史上的大官,都是要讓底下的人來猜自己的意思的嗎?」但是企業可以這樣子嗎?我常常遇到年輕的一輩來問我,「老闆這句話是要我繼續把這個案子做下去還是停止?」這應該不是來問我,而是要去問老闆吧?「可是老闆不給答案……」,那這樣子該怎麼辦?

最常見的情況,是我們送一份報告或者建議書上去,結果被批了一頓,嚴重一點還被痛罵,可是接下來我們會很疑惑,該怎麼做呢?繼續做就再被罵,放著似乎是最好的方法,於是事情就這樣子放了幾天,甚至不了了之了。主管可以透過一個簡單的小動作解決這件事情,就是在罵完員工,或者訓話完畢之後,如果我們要員工主動再把案子呈上來,就別忘記告訴他們「再送」這兩個字:「回去改進之後再送」、「去找XXX討論之後再送」……。

「這太好笑了!我沒有說『再送』這兩個字,隱含著就是考驗員工阿!」這個把主管當官來做的朋友說:「會自己改好再送來的員工,就可以成為班底,不懂的人考績就差一點囉!」想想看,用這樣的方式來篩選員工,會是好的方式嗎?要找到有才能,而且還懂禪機或者能猜老闆心思的人才,應該非常難吧?就算有,數量也不多,這樣子怎麼有辦法讓企業大幅成長呢?如果我們扮演好應該要做的「指揮交通」的角色,便能大幅減少溝通的複雜度,以及員工遲疑所造成的時間損失。主管如果需要時間思考,就亮黃燈明確告訴同仁:「先放著,我想想,三天之後提醒我。」如果要停止,就亮紅燈;要繼續做,就給個綠燈。主管如果什麼都不說,或者含糊帶過,員工的反應自然是停下來。我們常常以為同仁沒有執行力,或者偷偷吃案,但在這之前,最好先審視一下自己回覆E-mail、裁示的時候,是否告訴同仁「接下來」該怎麼做:是繼續前進?修改重送?放慢腳步,暫停還是全部停止?

沒有說停就應該要繼續前進,這是大多數主管們對於員工的期許,也是預期心理。可是部屬們可不這樣想,大多數部屬的思考模式是:「沒有說要繼續就應該停止。」這中間的落差這麼大,都只因為彼此對於立場不了解所造成,這種責任必須要由主管來主動化解。不過談到責任,事情就複雜了,一個不想負責任的主管,不是一個有明確燈號的紅綠燈,而是一個要讓駕駛人自己猜的「閃光黃燈」。每個企業都會有閃光黃燈的存在,建議大家還是遵循著「沒有說停就應該要繼續前進」的原則,繼續前進到下一個有紅綠燈的地方吧!

沒有人喜歡模糊不清的狀態,但偏偏很多事情在決策之前,會停留在這種狀態很久。心理學家曾經做過研究,越能忍受模糊不清,從新接收到的資訊抽絲剝繭,逐步找到方向的人,越具有領導與管理的才能。當我們遇到閃黃燈的主管時,雖然跟著做事很辛苦,但也可以鍛鍊自己的能力;我們可能需要蒐集更多的資訊來促使主管下決定,或者我們得自己下決定讓主管來放行,不過只要我們沒有停下來,其實可以學到很多。

但是,有60%的情況是主管隨便說說,順口交代的任務,就算我們投入力氣去做,有可能是超大工程,也可能只是白費力氣。從成功的經營者身上,我們發現到訓練部屬「評估」這項能力的重要性。任何事情總是可以從5W+price來分析(who、what、when、where、how以及how much),不管是遇到有明確指示的老闆,或者故做神秘的主管,都應該要先列出這些參數,進行事前評估,先提供更明確的資訊讓主管決定「要不要繼續?」,以免貿然下去做,然後陷入是否要繼續、甚至還要背負責任的困境。

「執行」一直都是企業花費最多成本的地方,因為一個計畫一旦付諸實現,可能就要買設備、買材料。我們卻常常聽到老闆在問:「做好了嗎?」以及員工在問:「要不要做?」可是在這兩者中間,應該要有很多的評估與計畫,甚至沙盤推演,持續的腦力激盪,讓這些想法與計畫被一再檢驗,隨著時間的遞移,新的資訊與新的創意不斷加入,這樣才有辦法讓一個好的專案完成,也才能把事情做對。所以,撇開誰要負責任,要做還是不做的問題,讓我們多花一些時間在評估、實驗及反覆推演檢查,蒐集新的資訊與創意,再來做決定,結果一定會更好。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