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周的專欄中提到,亞馬遜打算進軍出版市場,對於傳統出版業者來說,未來可能出現的一項致命性打擊會是:全球只剩為數有限的出版平臺(目前最有可能的候選人,是Google、蘋果與亞馬遜),囊括了出版市場的半壁江山。
這樣的情況即使發生,也不是什麼新鮮事。經濟學的教科書早就告訴我們,規模經濟加上網路效應,會讓強者越強、弱者越弱,有產業標準的領域,在產業初期的混戰廝殺之後,贏家終究不會太多。
但是即便如此,經營企業的人大概多半有一種對事情樂觀以待的傾向──贏家雖然不多,但是為何不會是我?所以在過去一、二十年中,自從網路崛起以後,我們不斷地聽到「我要打造一個XX平臺」這種陳述,好像如果沒有個什麼平臺,你在這個圈子裡就算不上是什麼角色。
這兩三年,一個新的潮流取而代之──「我要搭建XX雲端」,國字雖然換了兩個,實則和宣稱要打造XX平臺並無不同。也正因為兩者並無太大差異,所面對的問題也是非常類似的:打造一個平臺/雲端是容易的,但是找到夠多的跟隨者卻是困難的。
雲端機制最被稱頌的好處是說,資訊可以不分時間、地點與連線裝置而無縫共享。如果這種說法確乎可信,這也就說,天空的雲朵實際上越少越好,甚至最好是只有一朵雲就包辦了我們想用的一切服務,既無軟硬體相容性問題,也不用一而再、再而三登錄與學習新的操作介面,豈不妙哉?這也就是說,某種程度上來說,天上雲的多寡與消費者福利的高低是呈反比的。
但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各行各業的雲端策略,顯然和我前面的描述有很大的落差:幾乎每個產業中稍微像樣的公司,都宣稱他們要建置屬於自己的「雲端平臺」(前後兩個階段的流行名詞,也可以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至於這朵雲到那朵雲之間的距離要如何跨越,或是強風暴來襲早已烏雲罩頂的天空下為何還需要一朵小雲,則是大家所共同不願面對的真相。
我們經常會忽略了這兩者之間的差別:雲端運算是未來無可避免的趨勢,以及我應該要去打造屬於自己的一朵雲,這其實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雲端平臺的競爭,其實就是產業標準的競爭,而且還非常有可能是史上最激烈的產業標準競爭。對於沒有太大的可能在標準競爭中勝出的企業,應該是要吃西瓜依大邊,設法在最有可能取得主導地位的標準中占據有利的位置。只不過,這種事向來是說來容易做來難,一度是行動電話霸主的Nokia在智慧型手機平臺的競爭中落居絕對的劣勢,這幾乎是連路人皆知之事,但Nokia不但反應遲緩,就連救亡圖存之道也是找了最弱勢的微軟平臺來合作。
如果我們希望擁有一片天空,又何必孤戀一朵雲彩?對於身處戰場的企業來說,這並非詩意的描述,而是高度理性的決策。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4-11-25
2024-11-25
2024-11-15
2024-11-15
2024-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