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是人們最喜歡的心理狀態。把事情託付給值得信賴的人,就能產生這種感覺。於是乎,領導者對於用人,便是把忠誠、產出品質、執行效率、投資報酬率……累算起來,總歸就是「信任」。
我們會因為信任一個品牌,所以買該牌的產品,當每次使用經驗都很好,就會產生忠誠。所以,當我們被賦予任務的時候,也就是進行一場信任的測試。萬一任務執行過程中有任何不愉快,信任感便會大幅降低,甚至破裂。
Eric是客戶公司的總經理,他回憶年輕時剛擔任管理者的時候,他告訴我:「我認為這是『我的』舞臺,所以我不希望上頭的老闆來管細節」,所謂的信任,在他心中是「交給我你就可以放心了」。所以對於老闆的視察,跨部門以及跨專業領域的溝通,還有顧問的協助,Eric都會認為「是不是老闆不信任我?所以要找人來看?找人來幫忙?還有找人來出主意?」關於進度,Eric也沒有太積極向上頭主管匯報,「反正結果好就好了,老闆應該信任我的執行能力!」他那時候是這樣子想的,在我聽起來似乎是一個「領域心態很強」的年輕小主管。每次只要被上頭講一句,或是因為跨部門與跨專業有一些衝突被找去溝通,Eric心裡都會很難受:「老闆下來看我的東西,就是不信任!」雖然Eric當年表現很好,可是負責的案子規模都差不多,也沒有再向上晉升。
比Eric晚一年,同事Peter也擔任經理,與Eric不同的是,Peter常常主動,或者被叫去跟主管討論,主管也總是派了一堆人來幫忙Peter,在Eric眼中,「Peter應該是能力普通,所以需要老闆這樣千叮嚀萬交代,還要常常盯進度,甚至會議上被K。」因此,Eric產生了一些優越感,直到三年後的某一天,公司宣布人事命令,Peter爬到了Eric上面,這把Eric徹底震驚了。「公司為什麼要晉升能力不如我的人呢?」Eric很不平,那時公司薪資優渥,Eric有家小也有貸款,不敢隨便離職換工作,於是決定私下問Peter升官的秘訣。「要幫自己的主管升官呀,」Peter說:「成為老闆的左右手,而不是成為『外包商』。」這讓Eric深思到,擋住老闆,或者對老闆不聞不問並不是信任,信任不是單向的,需要透過雙向溝通,確保彼此有著共同的目標。至於老闆找來幫忙的人,並不是來監督,或者認為我們不行,而是希望幫助我們確保專案執行的品質,並且訓練我們橫向溝通以及對於資源的運籌能力。
「後來我才了解,被老闆找去,不管是被罵被念,還是溝通討論」,Eric說,「這都是好事!只要能確保目標一致,進度在掌握之中,多了解一些老闆的看法與需求,結果才會符合老闆的品管水準。」那些Eric矇著頭做的案子,由於欠缺溝通,上頭的人就算不滿意也不一定會想改,因為改了Eric可能會很生氣,也怕傷了Eric的自尊。信任的來源可以簡單分為三種:「關係」、「經驗」與「行事風格」。不讓主管插手,缺乏溝通,不主動回報進度以及問題點,當時的Eric持續在失去這三種信任而不自知。Peter說:「老闆也是人,交付的任務他也要負責任,我們矇著頭做而沒有老闆的意見在裡面,產生的結果通常不會是老闆真正想要的。」
本能上我們隨時會把信任與風險放在天平的兩端,當交付重大責任時,會希望交給執行風險小的對象,因為在「掌控之內」的緣故。風險的大小可以從各種層面來判斷,例如進度,執行的開支狀況……等,要讓案子在主管的掌控之內,提供充足資訊是最基本的工作。主管要不要看我們提供的資訊是一回事,但我們不能因為老闆「可能不看」而不提供,也不能因為有定期會議或者「體諒老闆很忙」所以不提供。向上維持信任關係,才能爭取到更多的資源來達成任務。而跨部門與跨領域的合作,也因為雙方沒有「關係」與「經驗」上的信任,「行事風格」的信任便顯得特別重要。
反過來看,身為主管如果交代了任務就不管,或者不好意思去問進度,結果會如何?根據統計,如果沒有適當了解與管理部屬的執行狀況、進度與方向,大多數的案子都會有偏差與資源浪費的情況,甚至有些部屬還會認為主管能力不足,導致部屬從A級員工演變成為與組織目標有偏差甚至衝突的D級員工。不聞不問對主管與員工彼此都有害,適當協調與溝通才是建立信任的最好方法。試想,如果彼此不太溝通也沒有定期會議,除了很容易受到謠言八卦傷害之外,雙方也無法熟悉對方的思考模式與做事方法,也就更難以從客觀角度來建立「行事風格」的信任。
所以,被上級找去唸、溝通、說明,都是建立信任的機會,不要急著解釋與澄清,先聽聽老闆的需求,想想看怎樣把彼此的目標還有路線拉近,用行動與實際成果來建立信任。階段性的內部成果展是必要的,別忘了,溝通與執行的能力都很重要。花些時間讓組織上下知道我們的進度,把組織對我們的信任建立在對團隊「行事風格」的了解,這樣的信任才可長可久。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4-11-29
2024-12-02
2024-11-29
2024-11-29
2024-11-30
2024-11-29
2024-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