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上有一段實驗影片:籠子裡面有幾隻人工飼養的雞,沒見過老鷹。實驗者用方形、圓形木板在地上產生相對應形狀的影子,這些雞都沒有反應;可是如果用老鷹形狀的板子,雞的反應便開始焦躁,顯然即使沒見過老鷹,潛意識裡面牠們對於掠食者還是會感到不安。這種反應在人類身上也還是存在,而且還是M型化的反應,有人會在第一時間極度焦躁,有人則能抗拒內心的不安而穩住情況。我們可以說,能穩住情況不慌亂的人,可能是資訊比較充分,見怪不怪了,也有可能是自信心強、有信念的人。但無論如何,這樣的人在團隊中越多,團隊對抗環境變化並進而獲利的機會也就會越大。

剛出社會的新鮮人,總是會問該投入哪一行比較好?比較少有人問選擇哪一種老闆比較好?當我們到了中年,都會發現「做一行,怨一行」的道理,所以選擇老闆會是較為合理的判斷標準。歷史上的英雄豪傑選擇老闆的標準,大多是四個字:「忠厚長者」,也就是比較「穩健」的經營者。我們在穩健型經營者底下工作獲得的短期收益雖然不高,因為低風險就低報酬,可是長遠來看,是可以穩定獲利成長的。

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前,知道自己不行了,不過身為專業經理人自己不行是小事,要讓十萬大軍安全回國是大事。所以諸葛亮巡了軍隊一遍,穩住軍心,安排楊儀負責撤退,並且舉薦蔣琬當接班人。從這裡可以看出,穩健的經營者,心中隨時都有完整的布局,了解每個部屬的強項與弱項,並且把「維穩」當成第一優先的觀念。

學弟上任經理的第一天,雄心勃勃要做好多好多事,結果老闆卻告訴他:先穩住團隊吧!這不算是鴕鳥心態,組織內部的變動,並不是每個人都持正面看法,也不是每個人都樂意幫助,我們得把局面穩住,團隊的力量才能出來。而且,我們也需要確認團隊是否明白方向在哪裡?重點工作是什麼?衝營收,會不會內部亂了套?內部還有哪些績效與事項待改善?長短期營收如何兼顧?要穩住團隊,需要透過大量溝通,還有內部默契的建立,匆匆忙忙地沒有計畫與段落,很快地就會有許多問題產生。

前面提到,焦躁不安是人性本能,反應到我們日常行為,不外乎就是碎碎念、抱怨、心不在焉或暴怒。大多數的人在工作上遭遇到挫折,第一時間往往不是冷靜下來想辦法解決,而是「為什麼各單位不配合?」「你們到底行不行?」的反應。因為這是本能,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類似現象,差異在於呈現出來的場合與對象。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三個必須要照顧好的圈子:朋友、家庭以及工作上的團隊,這三個圈子都要花精神去穩住。越成熟穩重的人,越可以將這三個圈子經營好,可以培養成為好幹部與左右手,這樣的團隊會更有向心力,也更穩固。

決策上的搖擺與未經思考的言語,還有迴避責任的行為,都是造成團隊浮躁與不安的主因,尤其是都把矛頭指向個人,會更容易造成混亂。我們永遠要面對的對手不是別的公司,而是自己。日本電子商務龍頭樂天市場的創辦人三木谷浩史提出一個概念:每天改善1%,一年就可以強大37倍。如果團隊內部都有這種信念,穩健地往相同方向前進,就會產生很強的力量。「有時間生氣、抱怨,不如拿這些時間來改善。」這是我常常看到張貼在工廠裡面的標語,改善1%並不難,難的是「穩定持之以恆」地改善1%,整個過程中只要有人來個大驚小怪、小題大作或人身攻擊,改善的效果馬上會消失,團隊有可能陷入每天負1%的情況,每天只要沉淪1%,一年下來也就足以倒閉了。

化解內外矛盾,承受夾心餅乾的壓力,也是穩住團隊的必要條件。工作上我們每個人都是夾心餅乾中間的餡。餡太軟,餅乾就會碰在一起把餡擠出來;餡太硬,餅乾就會碎掉。大多數人沒有做好心理準備來承受上下夾擊的壓力,所以往往撐不住,也就是說:有擔任主管的能力,但沒有擔任主管的心理素質。老闆希望用到能解決問題的人,而不是那種總是說「別人都不配合我」的人。

在人的問題上花心思處理並不會不值得,很多新鮮人都很懷疑,為什麼不直來直往就好?這個道理很難講清楚,人與人之間最短的距離不是直線,能讓團隊建立共識的人,才有辦法凝聚力量。如果主管每次都只是向老闆請個尚方寶劍來指使大家,無法穩住底下團隊,任務是達成不了的,只會亂燒錢。

員工對於公司的大小事都很敏感,因為大家在乎這份工作。康柏電腦(Compaq)曾經是第一家創辦4年就登上財星500大企業的公司,CEO曾提出「讓底下的人做事」的原則。所謂的穩住,大多是精神層面的,讓同仁能夠專注在工作,推進公司每天成長。可是如果我們總是大驚小怪,遇到問題與挫折穩不住,情緒就上來,控制不住抱怨,抓幾個人來開刀,讓底下的人不能做事或不敢做事,這樣子別說每天成長1%,能否維持原地踏步都很難說。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