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科學家曾經做過研究,如果讓上班族偶而玩一下game,辦公效率可以提升十幾個百分比。這種情況不知道適不適合國內上班族?專心是企業對於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也常常是管理者奉為信條的經營法則,專精於本業,才能做深做久。儘管如此,前幾天有個老大哥從大陸回來,我們找了個咖啡店小角落聚聚,剛坐下來他就說:「我被『專心』兩個字害死了!」這次他回來,可以說是放棄了十年來在大陸的奮鬥,因為大環境的改變,老大哥收了公司。「都是學校老師害的,都說要專心,結果呢?」老大哥把所有問題都歸結到「專心導致失敗」這個理論上。

從前我聽過「影帝症候群 」的說法,有些從影人士得獎了,很珍惜這份榮耀,於是開始挑片子,演這個不好,演那個可能不賣座,最後不但沒有再得過獎,生活也出現困難。把這個故事簡化,就是路越走越窄,排除掉各種機會,雖說是「嚴選」,可是正確的嚴選需要深入的研究與智慧,不是按照直覺與經驗來挑。聽老大哥講他的恨事,直接讓我想到「影帝症候群 」,在事業意氣風發的那時候,他感到自己的不足所以回到學校,老師惇惇告誡要專心,專於本業,於是老大哥開始嚴格篩選客戶、案子。從前賺錢是因為讓客戶可以一站購足;從前說希望做5款商品,他做不來的就跟朋友打狼群戰術轉單來接。但後來「嚴選+專心」的策略下,客戶希望做5款,他仍只挑1、2款,其他的建議客戶自己找別人,結果客戶找了別人就沒再回來了。從生意的道理上來看,客戶的人脈是珍貴的,從前雖然轉包,但都還是自己做老大,客戶只認識他;後來把案子轉給別人,客戶當然會跳過他。

在網路上做生意,尤其是電子商務,許多百萬講師都說,要有人潮,也就是「集客」。沃爾瑪(Wal-Mart)的資料顯示,要讓一個客戶上門,需要花費美金2.6元的成本。客戶不會沒事走上門,機會也不會沒事來敲門,這需要成本與資源。客戶上門會帶來機會,只要我們好好對待,即使沒有生意也會有情報。老大哥說:「不是,沒有拿訂單來的客戶就是浪費我們時間!」我也沒有資格反駁這種說法,我自己也總是被研發人員這樣質問。可是回頭想想,有些賣百萬名車的超級業務,並不是在賣車,都是在賣服務,甚至賣跑腿。就算頂著影帝光環,挑來選去結果可能連生活都發生困難,我們是否該思考,機會難得、訂單可貴,我們還沒到可以當老大爺的份量吧?

我們確實時間有限資源有限,但是好的機會可能都像「和氏璧」,包裹在堅硬不起眼的岩石中,缺乏那種慧眼,是否注定就無法成功呢?「任何事情可以用80/20法則來解決」擔任國際企業副總的學長這樣說明:「我們可以把80%的力氣用來開發新客戶,20%放在維持老客戶。」相對的,老客戶可能替我們帶來80%的業績,但新客戶可能連20%都不到。但不能因此放棄這些新客戶、新需求,還有新機會,因為沒有捷徑可以發現和氏璧,只有剖開才知道。維持著最小力氣最小資源,與機會之間留著一條線,才有辦法在訂單來的時候拿到門票。

所以說,專心的法則也是80/20,與老大哥同一時間去大陸奮鬥的朋友,有些人雖然本業也遭遇打擊,但是在更早之前做了轉型,成功地躲過了風險的衝擊,並且賺到大陸從工廠變市場的好處。網路上有個腦筋急轉彎:「哪一種老鼠會被捕鼠籠抓到?」答案是:「眼睛死盯著餌的老鼠」。專心如果讓自己窄化、鑽牛角尖,忽略了周遭環境變化與訊息,連逃命本能都沒有,就不算是專心,而是畫地自限,也就是所謂的鬼打牆。80%心力投入在當前工作上,20%心力去做白日夢都沒關係,只要能夠讓自己保持著巨觀與微觀的能力,遇到事情用這兩種角度評估看看,應該就不會把機會當成是「客戶的騷擾」了。

投入的資源與力氣,也都是用80/20來衡量,哪些機會我們要投入80%的力氣,哪些我們該只用20%,都是一種衡量。許多機會還需加上信任才可能產生交易,信任往往需要時間、考驗,甚至小投資。我那位老大哥,認為專心就是要整天待在工廠,當他覺得基本應酬都多餘的時候,已經變「宅」了。適當地用80%與20%來衡量事情,便能弄清楚與機會之間的界線,就算全力投入,也仍然要有20%的時間zoom out,用巨觀的角度來看看,往往都會有更好方法。所以用20%的力氣來照顧各色各樣的機會,並不是浪費資源,真正浪費資源的是「鬼打牆」,要是團隊甚至公司都在鬼打牆,那就真的恐怖囉。

「企業資源有限」這句話有些時候也會造成資源的閒置,與其嘗試著變動組織或工作職掌來改善資源配置與有效運用,或許應該嘗試讓團隊成員理解80/20的資源分配,把80%的力氣用在當前最重要的案子上,20%的心力可以按照優先序來照顧其他案子,就不至於造成資源的分配都是0與1、100%跟0%,極度的專心會不會帶來的是更多的窄化與自我限制呢?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