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剛出社會的時候,老鳥教導他:「薪水多少你就做多少,做太多只是讓老闆賺去了,別忘了我們只是來打工的」。一晃眼十年過去了,小A總是認為「我只是來打工的」,雖然十年下來也升任了經理,但還是逃不過這一次22K與55K的生死格鬥,上星期被資遣了。他很生氣地找老闆理論:「比經驗,比能力,我都比這些年輕人強!至少應該多給我一些時間證明我的價值!」老闆很不客氣地說:「你把你自己的時間看得比團隊的時間還重要,比經驗比能力或許你可以贏年輕人,但是比態度你就差遠了!」
小A十年來總是認為自己在幫別人打工,一天做到8小時他就跑了,事情沒做完也還是跑掉,他的哲學是:「薪水就這些,做超時了時薪就薄了。」所以團隊常常會因為小A開溜,造成進度的延遲,而主管更不用說了,還得幫小A分擔工作。我常常很好奇問小A:「不把工作認真當事業來看待會有前途嗎?」而他總是跟我說:「我們都是打工仔,做多少算多少,別忘了老闆都是希望多凹我們的。」任何一件任務,都可以從兩方面來看:一面是暗黑面,老闆指派任務就是怕我們沒事做白拿薪水,所以工作指派越多就是希望讓薪水的效用最大化。另一面則是光明面,我們把老闆指派的任務當作是學習,將那些高難度的目標當挑戰,趁年輕多累積一些能力資產,天曉得未來的世界會變什麼樣子?
哪一個角度是正確的?並沒有答案,但是企業也是有權利選擇員工的,固然我們可以罵經營者短視,可是我們卻忽略了:我們在老闆眼中是不是一付打工仔模樣?如果我們自己當老闆,我們會投資教育訓練在一個打工仔身上嗎?既然如此,「領多少薪水做多少事情」的態度,對誰有利呢?小A並不是個案,如果在低度競爭的環境下,小A可以過得很好,可是現在的社會高度競爭,我們的「被取代性高」,很容易成為中年失業族。消極的做法我們可以減少被取代的可能性,來保住位置;積極的做法,則應該是用盡心思來讓自己多聽、多學、多看、多練習,甚至多犯錯,把被交付的苦差事當做公司給予的栽培,這才是正面的思考。
「我又不是最混的」,小A說:「別人也混很兇啊!」從打工仔的角度來比較誰混得兇,不都是混嗎?邏輯與價值觀都混淆了,工作不是打工,而是成長,我們應該要向高標學習,而不是跟低標比較吧?心態決定了小A的績效與命運,他沒有想過幫自己建立一些價值,把機會都當成是別人想凹他,十年下來沒有成長,輸給了大環境的變遷。我們總以為環境改變只影響到公司營收,但是從種種跡象顯示,未來的變化將迅速直接衝擊到個人。我們最近常常在談「消失的行業」,許多過去很不錯的工作正在消失,而那些工作從出現到消失,可能不過10年光景。
到底我們是為誰在工作?是老闆嗎?還是為了生活?仔細想想,老闆會換人,生活會改變,唯一不變的就是我們自己,而事實上我們就是為了自己而活,為了自己而工作。小A輕鬆過了十年,可是接下來要面對辛苦的下半輩子,而且可能因為年紀大了,永遠追不上時代的腳步。所以別當一個愛計較的年輕人,所謂的成功,是笑到最後才算數的。既然是為自己工作,能力、人脈、知識……只要是對自己有利的就盡快累積。大多數人都是站在黃金箱上抱怨,計較這個工作累,那個事情多做就會擔責任,也不會想去擴充自己的能力,處理更多的事情。可是話又說回來,人也都有野心,希望能升遷、賺大錢……最終呢?態度決定高度,對事業僅僅抱持著打工心態的人,真的只能獲得最低成就的高度。
很多人能在工作與生活之間取得平衡,關鍵在於他們善於利用累積的力量,就像日本樂天創辦人的名言「如果每天改善1%,一年下來就是37倍。」一天1%,就算是用平常心也能做到,但如果只是打工心態,可能連那多做的1%都去計較,十年下來應該還是會負成長。小A的下場已經讓我們看到打工心態的結局,在職場上用消極態度來應對,最終都會被大環境所追過去的。不能怨很別人,只能怨恨自己,因為我們把那每天改善1%的累積都拋棄了。
但也不能把打工心態的定義擴大解釋,並不是不想負責任就是來打工的,自掃門前雪不是壞事,只要能掃到非常乾淨也很好。也並不是準時上下班就是壞事,只要答應的schedule能做到,而且有績效,那樣就很好。打工仔往往連自己份內的事情都做不好,心不在焉,產出品質不佳,而且藉口理由一大堆,當然輕重緩急也分不清。如果沒有把心態調整過來,積極地學習,並且主動承擔工作與責任,真的只是在耽誤自己而已,什麼都沒賺到,只賠上了歲月。千萬別誤以為永遠都有工作可以做,公司能夠永續經營,這些都不切實際,只有持續累積自己的實力才是真的,也才能在未來發揮價值。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4-11-29
2024-11-29
2024-11-29
2024-11-29
2024-11-29
2024-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