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運算不僅改變了我們使用IT資源的方式,更造就出許多創新應用的可能性;甚至,整個IT業界也因為雲端而被迫改變,變得更加開放。
在IT業界的各個領域中,都有那麼一個難以超越的強敵,像一面延伸到天際的高牆,冷酷地擋在你面前,怎麼樣都難以越過。微軟、IBM、甲骨文、SAP、英特爾、思科等等,都在各自擅長的領域,有其鞏固的客戶群與生態圈。新進者想要闖出一片天,唯有另闢新徑,繞過大廠利用獨家技術、獨門規格鞏固好的勢力範圍,才有可能突圍。
這種大廠各據山頭的寡占局勢,在過去十幾年來不曾動搖。雖然Linux掀起的開放原始碼運動,以開放、共享的強力訴求襲捲全世界,對大廠的封閉策略造成一些威脅,逼得大廠也必須擁抱Linux,擴大與開源社群的合作,甚至貢獻出技術資源,回饋給開源社群,但大廠仍是有限度的採取開放策略,以確保其市場領導地位。
然而在接下來的雲端時代,雲端運算的架構變得更大了,不再只是單一電腦、單一伺服器、單一路由器的規模,而是擴大至整個資料中心,甚至是更大的跨機房、跨洲際的運算架構。以作業系統為例,傳統的作業系統是以單一主機來設計,然而如OpenStack這樣的雲端作業系統,則是由不同的運算服務所組成,有的負責運算,有的負責儲存,其他諸如網路、身分認證、映像檔管理、資料監控、管理介面等,都是各別的服務。把這些服務整合起來,才能拼出一套提供雲端基礎服務的雲端作業系統。也因而有人寧願稱OpenStack為雲端運算平臺,而不說是雲端作業系統,因為這已經超越傳統作業系統的規模了。
可以想見,未來很難再有一家公司的技術能涵蓋整個雲端運算平臺,而雲端運算的本質,就是訴求高移動力的調度彈性,顧客勢必也難以接受被任一廠商綁住,以至動彈不得,因而任何廠商皆無法再以封閉的生態圈來鞏固用戶群。
這股雲端開放革命對廠商造成的衝擊,遠比Linux還要大。為了不在雲端時代被淘汰,逼得廠商必須採取更開放的策略。這兩年爆紅的OpenStack,就是最好的例子。
OpenStack打著人人都能免費造雲的口號,由雲端服務商RackSpace與美國太空總署NASA在2010年成立,將雙方的雲端開放原始碼專案整合起來,打造一個可與Amazon雲端服務匹敵的免費平臺。這兩家公司接著在2012年將OpenStack以獨立基金會的型式運作,發展至今將近3年,竟然已經吸引了190多家廠商與相關組織加入,而且,在好幾個IT領域的前三大廠商,都加入了OpenStack。像是Linux作業系統的三大廠牌Red Hat、SUSE及Ubuntu;x86伺服器三大廠商:HP、IBM、Dell;刀鋒伺服器三大廠商:IBM、HP、Cisco;路由器三大廠商:Cisco、Juniper、Alcatel Lucent;交換器三大廠商:Cisco、HP、Juniper;儲存設備三大廠商:EMC、NetApp、IBM;虛擬化三大廠商:VMware、Xen、KVM,全都是OpenStack基金會的成員。
這些過去各擅一方的大廠,竟因為OpenStack而一起合作,貢獻出彼此的相關技術,為的就是不在雲端的開放標準上缺席;而群力打造共通的雲端開放標準,既確保彼此的產品能互通,在雲端平臺上能繼續延續其市場版圖,同時又能與大家共同的勁敵,也就是雲端運算的先行者──Amazon,相互抗衡。
雲端運算對軟體平臺造成的影響,同樣發生在硬體方面。Facebook為了應付雲端服務的龐大運算需求,自己改造伺服器,設計出不靠空調冷卻系統的雲端資料中心,並將此成果公開,做為硬體開放標準OCP(Open Compute Project)的基礎。硬體廠商因而能據以設計更省電、更有效率的資料中心設備,打破過去由大廠主導硬體平臺規格的局面。
整個IT業界因為雲端而變得更開放,在這股洪流之下,IT人員的角色其實也會跟著轉變。如果你依舊固守一方,只等待廠商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而不是打開心胸,主動擔任起整合者的角色,那麼可能就與未來的潮流背道而馳了。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5-01-13
2025-01-14
2025-01-13
2025-01-10
2025-01-13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