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小檔案- Google臺灣董事總經理 簡立峰

臺灣大學資訊工程系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臺灣大學資管系教授、微軟亞洲研究院技術顧問與國家典藏數位化計畫分項主持人。他是Google臺灣第一位員工,一手成立了Google臺灣辦公室,從擔任Google臺灣工程研究所所長,到現在是Google臺灣董事總經理,一直是Google臺灣的首席舵手。


公司小檔案
● 公司名稱:Google臺灣/● 網址:www.google.com.tw/● 成立時間:美國總公司1998年,臺灣辦公室2006年/● 公司位置:臺北101大樓73樓

早在2006年,Google臺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是率先在臺灣鼓吹雲端運算新典範的第一人。7年來,雲端早已經成了你我熟悉和日常慣用的服務形式,但是,簡立峰認為,雲端新典範對臺灣的衝擊依舊發威,新的挑戰和新的機會也和過去大不相同。

現代的雲端既集中又分散,運算從個人集中到遠端分散,大部分的資料和運算都放在遠端的雲端分散環境中,而不是像過去那樣是連線到遠端的一臺主機。

簡立峰表示,這對雲端產業或是雲端時代來說,就會是一種典範轉移。這個轉移的衝擊非常恐怖,任何產業幾乎都要網路化,企業只要需要銷售和服務,就得透過網路,再加上傳統定點式的個人電腦已經轉移到行動網路,不管是行動網路或雲端帶來的種種商業服務,都是全新的變局,「但是,這個變局對臺灣很不利。」他說。

因為終端裝置只是雲端環境的上網裝置,臺灣ICT產業最擅長的裝置,只是雲端的一個窗口。雖然裝置的需求量並沒有減少,總量仍舊持續增加,而且種類也增加了,過去原本只有個人電腦,現在更多了手機、平板、連網電視、甚至是智慧汽車或是各式各樣的穿戴式裝置等。可是,這些終端裝置的單價越來越低,導致所有終端裝置的產業都受到影響,對只擅長個人電腦產業的臺灣影響更大。

終端多元化之後,投資風險也提高了,每項終端產品都想要生產,需要很高額的投資,若只專注於其中一項終端產品,單一產品的市場又不夠大。以前臺灣只要壓寶個人電腦市場就夠大了,但是現在不行,所以,過去知名終端品牌者的業績都下滑,除非能靠明星產品領導市場。

簡立峰認為,新的機會,將會是在新的硬體,新的終端裝置陸續出現,可能是手錶、也可能是汽車,但都將帶來新的經濟時代,這又會是一次典範轉移。所以,美國每一家公司都要發展硬體,硬體產業沒有衰退,只是個人電腦衰退而已。

但是,臺灣硬體產業只對個人電腦市場有影響力,少部分企業在手機市場有影響力,對其他終端裝置市場的影響力很低。對臺灣而言,只有個人電腦產業的機會變小,其他硬體產業的機會其實是提高了,例如只做光學鏡頭的公司現在可以成為股王。

軟體功能IC化以後,臺灣就有機會

新的機會在新的硬體和新的技術,現在當紅的新技術是智慧型人機介面。在行動裝置中的智慧晶片如手勢控制晶片、眼球追蹤晶片、臉部追蹤晶片等。當這些智慧型裝置的功能還是軟體時,臺灣沒有機會和國外競爭,「但是當這些軟體功能都IC化了以後,臺灣就有機會。」因為在大量生產的晶片市場中,臺灣廠商的競爭力很高。

臺灣硬體產業擁有全世界最完整的供應鏈,從半導體、晶圓生產、IC設計,關鍵零組件生產,一直到生產製造,「只要發展高C/P值的IC設計,用硬體來提供這些軟體功能,臺灣的產業就有機會。」簡立峰說。

簡立峰表示,為何我們常會覺得自己的機會很少,那是因為我們只從美國市場的角度來看,就會覺得臺灣的機會很少。例如現在很多人提到的Big Data趨勢或是資料科學家的職務,這些都是美國的新趨勢和新職位,但臺灣的時候還沒到。因為臺灣和美國的產業結構不一樣,我們得回頭從臺灣自己的產業特性來看臺灣的機會,以及未來的人才需求。

軟硬體整合人才能帶動臺灣硬體產業創新
對臺灣的硬體產業而言,簡立峰認為,一定會大量需要的是軟硬體整合人才,而且是「硬體人才要具備軟體能力,而不是軟體人才具備硬體能力。」

像在穿戴式產品中,硬體人才雖然是重要的角色,但是除了要活用硬體設計能力外,還要能整合各種軟體應用才能吸引消費者。美國軟體公司想要回頭做硬體,門檻很高。軟體知識現在很容易取得,只是學會以後,實務經驗還不足。但是硬體知識是沒有進入工廠學習就沒辦法學會的。

臺灣高科技製造業擁有大量硬體人才,簡立峰認為:「從這樣的角度來看臺灣的雲端機會,好的不得了。」軟硬體整合人才可以帶動硬體產業在雲端時代創新,政府或企業要讓硬體人才具備軟體能力的情況加速發生,因為臺灣有許多電機系的人才非常擅長開發程式。

全球硬體生產製造大多在臺灣企業家的手上,簡立峰建議,這些企業家重新投入,將成熟的軟體IC化,機會就出來了。過去代工業的角色只是被動地等待別人下訂單,為麼不能進入市場主導?像現在的汽車其實可以搭載高性能的資訊化設備,可是臺灣廠商卻沒有參與其中,「要積極才有新機會。」

若放大到臺灣整體產業來看,簡立峰認為,就像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董事長詹宏志提到的,臺灣網路發展落後了15年,所以,「過去15年來美國增加的網路職缺,就是臺灣未來5到10年的工作機會。」

因為臺灣的網路生活和商業活動都有很嚴重的落後。臺灣產業過去只是用網路來進行通訊,用於行銷的比例很低。40人以上的企業只有1%使用到網路銷售,因為臺灣產業特性屬於代工業,不是做終端產品,不需要負責終端銷售,所以,「網路行銷能力很弱,也錯過很多機會。」他說。

臺灣網路發展落後,更需要各種網路人才

所以,從這樣的觀點來看,簡立峰認為,臺灣更要重視的是網路產業而不是美國人提到的雲端。網路時代真正的商業機會在各種商業服務。「正因為臺灣網路發展的落後,所以,臺灣更需要各式各樣的網路人才。」

舉例來說,歐美網路發展很久,網路交易相當熱絡,很多線上商店反而開始往實體發展,想要併吞實體產業的市場,就是所謂的O2O,從On-line走向Off-line。而臺灣需要的則是相反方向的發展,同樣都是O2O,「但是臺灣要從Off -line邁向On-line。」因為臺灣網路市場規模不夠大,有能力走上國際反而是在Off-line的傳統大型產業,這些產業手上有很多現成的產品可以跨入網路交易市場,像開始有百貨服務業者往線上電子商務發展。當這些Off-line產業要和On-line接軌,就需要On-line人才。

Netscape創辦人Marc Andreessen提過一個概念,「網路吃掉全世界,或者說軟體吃掉全世界」。傳統產業都會因為網路化或軟體化之後,會被新的產業取代,也會帶來新機會。在典範轉移的時代,新的商業模式會帶來新的贏家。

但是,現在臺灣大型企業大多不敢改變,願意嘗試的都是小型網站。簡立峰認為,臺灣資金和投資都掌握在傳統產業,比較務實的作法是,Off-line加上On-line,「傳統產業要重視線上和線下的合作,機會才會大,不管是併購或合資,合作,就有機會。」

當傳統產業逐漸網路化以後,新一代的人才要將全新的經驗和思維帶給傳統產業。在網路世代,最根本的改變是Eye-Ball的改變,年輕一代大多在網路生活和消費,當傳統產業要到網路賣東西,需要網路人才幫忙。網路人才懂得攔截眼球,眼球出現的時機,傳統產業的人想都想不到。

成功的軟體人才要像導演
電腦科學的人才要懂得站在終端消費者的位置,成功的軟體人才要像導演,不能像個負責特定功能如小螺絲般的硬體工程師。

簡立峰認為:「製作任何軟體,都要像拍電影,軟體是文創產業,抓準人性就能在網路擴散,是一種文創型的推廣概念。軟體人才要把自己當成導演,要告訴別人,你想要創作什麼,解釋為何這是別人需要的功能,軟體人要非常熱情,感動人也影響別人。」臺灣的軟體產業可以向音樂產業學習。

另外,他也建議,MIS要改變思維,雲端是外包型的概念,全世界都傾向於使用外包的雲端服務,因為這樣才能隨時享受最新的服務。當企業郵件伺服器開始轉換成全球性的雲端郵件服務後,傳統的IT技術就會開始淘汰,MIS的價值也就開始消失,這是MIS的風險和機會。再加上現在雲端服務在終端裝置上的應用非常成功,員工的手機都比公司的電腦更先進,簡立峰認為,企業終究要上雲端,很可能2、3年就會大量發生,MIS必須趕快學會雲端時代的新技術。

臺灣人才現在還有一個機會是創業,創業最難的不只是尋找資金或建立商業模式,尋找最佳工作伙伴也是一大挑戰,因為經濟下滑,產業結構改變,原本在大企業裡的優秀員工會開始釋出,創業的機會最大,現在也正是創業最好的時代。文⊙王宏仁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