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的經典小說《1984》裡說:「誰控制了過去,就控制了未來;誰控制了現在,就控制了過去。」歐威爾想說的是,歷史的詮釋掌握在今人之手,誰詮釋了歷史,誰就可以決定或改變未來的樣貌。

歐威爾這種對於掌握權力者的批判,以及對於掌權者如何可能操弄歷史的分析,當然很值得我們謹記在心,時時警覺權力的濫用。但是某種程度上來說,當代人對於權力的濫用看了不少,不少人在大學裡可能也接受過一些「媒體素養」或是「社會批判」的教育,對於知識與權力間的關係未必全然那麼陌生,也沒有那麼容易被操弄。

當代比較可怕的操控,我覺得反而是這一種:「誰控制了未來,就控制了現在;誰控制了過去,就控制了未來」。很少人會希望活在一個未來沒有希望的世界,政治人物如果說他的政見就是明天跟今天一樣,大概很難有當選之可能。

未來要有願景,我們常常聽到這種說法。願景就算不能實踐,如果努力過了,多半我們也不真的追究與原本想的差多少。但是當代政治人物擅長的卻是,他們販賣一個不知推論基礎為何、實現的機會就算不是零也趨近於零的未來給我們,藉此為他們自己謀福利,或是化解了他們當下的危機。

像是桃園的航空城計畫,2008年第一次推出時,宣稱可以引進一兆元的投資、創造每年六千億的產值,以及增加八萬個就業機會。這計畫因為經費短缺,一度胎死腹中,2012年又捲土重來,這次政府宣稱,同樣這個航空城,可以創造兩兆三千億的經濟效益及二十五萬個工作機會。

這兩組數字怎麼來的,以及為何會有數倍的落差,這我們不得而知,我們只知道,我們的政府許諾這是一個「美好的未來」,我們還知道的是,這個航空城面積廣達六千五百公頃,計畫區段徵收面積三千三百多公頃,是爭議頗多的新竹科學園區竹南基地在苗栗大埔徵收土地的二十倍以上。

臺灣閒置的工業區、科學園區,早已多到是另一種形式的社會問題,卻仍有政客率爾用「未來」將創造更多的經濟產值與就業機會,只為了巧奪人們「現在」手上的私有土地。這樣的許諾能兌現嗎?我們看不到推論的基礎在哪裡,「過去」的經驗也不支持這樣的遠期支票能兌現。

這種未來不會來的例子太多了。我們的政府在調降遺產稅與營利事業所得稅的時候也說,調降將有助於有錢人的遺產與企業的投資回流,整體稅收反而可以增加。事實證明,這兩項稅收調降以後,臺灣這幾年政府稅損達數千億元,是臺灣陷入財政困境的主因之一──未來沒有來,當下的受害卻是真切無比的。

我們不該期待未來嗎?不是的,我們應該期待一個更好的未來。正因為如此,我們應該積極搶回我們對未來的解釋權與主導權,而不是放任政客以未來之名剝奪了我們的現在。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