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IT人終究都會面對轉換跑道與擔任管理職這兩件事情,不過這兩件事情常常是一種困擾,原因在於不管走哪一條路,我們面對的都不再只是能用邏輯理解的電腦,而是複雜的人。可能一開始我們認為「人」一點都不複雜,畢竟我們生活在人群中,也不是沒有朋友與同事。可是人是一種很奇怪的生物,沒有利害關係的時候,不但不複雜而且什麼都很好,一但有了利害關係,就完全不一樣了。
於是,許多人開始排斥處理「人」的事情。這不是一個自己有沒有準備好來面對管理職挑戰的問題,而是個人是否了解自我的問題。小A工作非常努力,希望能獲得晉升,但在升職之後,他卻常常想離職,因為他總是被質疑什麼都做不好,可是他總是覺得部屬天天在抱怨工作量過大,實在Drive不動。實際了解小A的領導方式之後,我們發現他並沒有跟團隊做深入溝通,因為以前是自己做,所以拚到半夜也都算自己的,可是現在必須要跟團隊合作,問題出在「換了位置沒換腦袋」。為什麼我們說小A不了解自己?原因出在他不了解自己的個性其實「不喜歡與別人溝通」,所以當擔任一個需要與部屬溝通的工作時,個性與能力沒辦法轉過來,因此造成他的績效不佳想離職。
小有在前一家公司任職的時候是非常優秀的技術經理,後來因為與朋友創業所以離開了原公司,並且晉升為協理的職位。過了一段時間小有發現不知為什麼怎麼做都沒辦法讓公司的大老闆滿意,總覺得公司的方向變來變去,每次開會都被叮。可是從我們旁觀者的角度看,小有非常認真,所有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條,研發進度也都不錯,一時之間也不了解為什麼大老板不滿意小有。後來一個資深顧問說,關鍵在於小有自己,已經擔任「高階主管」的職位,卻仍不懂得「與老闆溝通」,使得老闆看不到他的表現,所以小有不是不努力,只是沒有把部分精神花在與老闆溝通報告這件事情上面。究竟是哪一方有問題?應該是小有的問題比較大,因為主動報告是經理人必須要有的習慣,可是小有就是從骨子裡不認同這件事情,於是乎小有最後離開了公司。我們常說要讓一家公司成長,越高層的就要負責對外開拓與方向掌握,而不是獨自埋頭苦幹。小有改不了這個習慣,他也認為老闆應該主動「了解底下人在做什麼」,卻沒有想過從公司大局來看,小有該管好團隊並且向上報告,讓上面的人可以把力量放在對外開展。
為什麼成長會痛苦?原因不是在於學習新東西或者面對挑戰,而是需要面對自己「最難克服的習慣」與「根深蒂固的個性」。了解自己是個必要的開始,否則很容易在成長過程中產生挫折。關於了解自己這件事,很多人其實做得很好,例如我從《華爾街日報》看到一位職場女性,在面對晉升與家庭時,她認真思考自己「真正需要什麼?」最後她選擇不晉升而把精神花在子女教育上。「她是不是頭殼壞去?」小A聽我提到這故事,覺得不可思議,「總是先試試看晉升之後能不能適任吧?」相較之下,如果小A能事先了解自己溝通能力不足的問題,其實在他晉升之前有很多時間讓他學習,只是他不認為這是個問題,而且他也不認為自己有這種問題,「先坐上去再說」的想法讓他的升遷之路重重摔了一跤。
了解自己與改變自己有多難?有一個經驗法則可以解釋這個難度:「統計發現超過40歲的人無法改變自己」。每個人天生都有成功與失敗的基因,成功者能夠抑制自己的失敗基因,並且不斷強化成功基因。例如有些人即使天生就是負面思考性格,但他們依然能夠成功,原因就是在於了解自己,利用負面思考來把事情做到完善,也不會讓負面思考感染團隊。相反的,小A與小有可能想太多「我想要」,卻沒有思考「哪些習慣與個性阻擋我的發展」,於是乎只能用自己的職場生涯去「try error」,這樣的代價其實太大了。更糟糕的是,就算發現自己有「阻礙成長」的習性,有80%的人卻只希望「別人來配合我」或「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而不是想說改變自己才是正確的解決之道。也就因此,失敗會重來,挫折會反覆,甚至厄運連連。俗話說:「個性決定命運」,我們真的得多想想如何用意志力來壓抑自己的壞習慣與不良的個性,用理智來權衡並且加強自己的長處。
我們想要有錢,就必須要從「賺錢」的角度來思考該改掉哪些壞習慣與不良個性;我們想要帶領很大的團隊,就要從「領導」的角度來思考怎樣強化長處控制缺點。了解自己除了要知道長短處,還要思考自己「想要什麼?」想要就得付出代價,我們想擔任管理職,就得要承擔決策與責任的代價;如果不想付出代價,即使獲得想要的事物,但卻會擁有得很辛苦。所以不管怎樣都辛苦,差別只是我們自己的選擇罷了,看是要選擇主動了解自己作出改變,還是要等到出問題之後再來承受壓力與挫折。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5-01-16
2025-01-15
2025-01-13
2025-01-14
2025-01-14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