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去採訪一位從事茶飲產業二十多年的前輩,他所經營的公司,同時也是臺灣珍珠奶茶產業國際化最成功的企業之一,在全世界一、二十個國家都有他們的產品的蹤跡。
我們談的話題很多,最勾引起我的好奇心的,卻是他不經意的一句話──這位企業家說,珍珠奶茶就跟蚵仔煎、魯肉販一樣,是臺灣小吃。這當然一點也沒錯,珍珠奶茶就跟很多我們熟悉的臺灣小吃一樣,單價低、夜市或是大街小巷隨處可見,人們臨時意起隨時可以來一杯。
但是消費的結構與脈絡如此相似的臺灣小吃,為何走上截然不同的發展與命運呢?珍珠奶茶走向了國際,成為臺灣服務業全球化最成功的產業,甚至都快讓我們忘了它也是小吃,而更多的臺灣小吃們,卻仍然是只能停留在臺灣的小吃。而我們別忘了,冷飲茶產業的發跡不過二十多年的歷史,多數的臺灣小吃都有比這更淵遠流長的傳統。
原因當然不只一端,但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正是在於我們對於小吃該怎麼吃,缺乏超越夜市脈絡的文化想像。有不少人相信,吃夜市就該坐在騎樓上,人聲雜沓,以保麗龍餐盤和衛生竹筷就食,才是真正在地又夠力的臺灣小吃吃法。前一陣子有學者說,成功的大學教育,就是教出來的學生無法忍受到夜市吃飯,便遭到鄉民們的一面倒撻伐。若要臺灣人列舉最有臺灣特色的飲食文化,很多人可能也會毫不遲疑地說是夜市文化。
如同我在先前的專欄裡就已提到的,外國觀光客之所以到臺灣的夜市探訪或消費,未必是因為覺得那兒的食物好吃,符合他原本的飲食習慣,而是出自一種「獵奇」的心理狀態。「獵奇」作為一種觀光賣點沒有不妥,但注定有很高的局限性。獵奇,意味著非常態之事,只適宜偶一為之,或說是根本只適合一次性的嘗試。先進國遊客到後進國觀光,尋求的是異於其尋常經驗的奇觀,是相對於正常的不正常,相對於常態的非常態。
珍珠奶茶可以跨出國門,成為「外國人」生活飲食的一部份,是一種可以天天喝的飲料,而多數的臺灣小吃卻只能固守這個蕞爾小島,成為了臺灣意象固著的「特色」,正是在於珍珠奶茶擺脫了臺灣小吃傳統的消費脈絡與結構,用一種店頭乾淨明亮、飲用起來簡便有趣的方式,鑲嵌到了全球多數人口都能接受的飲食文化之中。
哈佛大學教授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創新的兩難”的說法,早就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概念。但是正所謂知易行難,資產或包袱只在一線之隔,特色或是缺陷也只是一體之兩面,臺灣當前發展的諸多困局也與此密切相關──過去我們引以為傲、帶領我們走到今天這般田地的臺灣人的特性與習性,可能也正是阻礙我們開展新局的高牆與絆腳石。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4-11-25
2024-11-25
2024-11-15
2024-11-15
2024-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