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要持平而深入地理解與認識中國,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中國要不是被描繪成快速崛起、市場龐大的淘金樂園,就是民主與人權低落、環境高度污染的生人勿近之地。
人們對異鄉之人的偏見與刻板印象,在某種程度上,原是在所難免,但臺灣與中國的關係特殊,這些偏見與刻板印象往往又與臺灣的政治與經濟發展夾纏在一塊兒,越發難有個清楚的面貌。
在過去一、二十年間,大量臺灣企業移往中國設廠或是開拓市場,前往中國求學就業的亦不在少數,導致臺灣的經濟發展高度依賴中國市場與勞動力。現今的執政黨也充分運用了這樣的局勢,在過去幾次的選舉,經常是以擴大兩岸經貿、深化兩岸關係為競選主軸,吸引經濟選民的選票。而從過去幾次選舉的歷史來看,這套選舉策略也的確有效。
在去年的太陽花反服貿運動之後,這套「選國民黨=兩岸關係佳=經濟才會好」的邏輯受到挑戰,也使國民黨在去年年底的選舉遭逢空前的挫敗。當時國民黨失利的原因,並不是臺灣社會已全面質疑兩岸關係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而是經濟成長的果實,僅由少數人所獨攬,多數仍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面臨的卻是生活條件每下愈況的處境。與改善自身經濟條件無關的經濟發展不要也罷,這其實是非常理性的一項選擇。
今年下半年以降,接連的中國股市重挫、人民幣劇貶、進而引發的全球股災,則是將徹底翻轉臺灣與全球對中國的預設與想像的決定性事件──甜美夢幻的中國,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在此前,中國的經濟成長,被認為是可以無限期待的,中國的發展模式,與西方就算不同也不會相去太遠,忙著諂媚討好中國當局的,西方人絕對不會比臺灣人少。換言之,「向中靠攏」,就是個世界趨勢嘛,臺灣不會也不能自外於這樣的趨勢。即使對這樣的看法提出異議的,要不被說成是反中意識型態作祟,要不就是被評為不了解中國實況的酸民心態。
但在今年八月以後,我們不妨設想一下,若有任何一個政黨或是趨勢專家再到臺灣人面前說:中國(市場)是臺灣唯一的出路,還能剩下多少說服力?這樣的論述,又能得到多少國際趨勢與權威的背書?
當「中國因素」成為「中國變數」,有一個龐大的巨人中國站在你的身後,對於此後的選舉就未必是一個加分項目了。展現在我們面前的中國,是一個龐大卻有可能停滯或衰退的中國,是一個同時向臺灣輸出觀光客與空氣污染的中國,是一個漸漸從臺灣的買家,轉為以紅色供應鏈和臺灣直接競爭的中國,也是一個政治獨裁手段與自由市場口號交互運用,藉以和只剩後者可用的國家競爭的中國。
2015以後的兩岸政治與經濟,將是禍福難測的全新局面。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3
2025-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