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朋友前往中國工作,我問他們,既然目前在臺灣有不錯工作前景的情況下,為何還要到人生地不熟的中國工作?多數的答案都是,「先去中國卡位,免得以後來不及。」

在畢業的旺季,不少學生會來徵詢我的意見,是應該先去工作還是選擇繼續升學讀研究所?我問學生們,他們考慮的重點為何?很多人給的答案同樣都是:「雖然很想多讀書,但是擔心就業市場太競爭,所以要先去卡個位置。」

在其他不同的場合,我也陸陸續續聽到這個要先卡位、那個要先卡位的說法,我這才驚覺,原來「卡位」之必要性早已深植於人心,是大家理所當然視為生涯發展或是事業進階必備的「競爭策略」。

讓我來翻譯一下,我們一般所說的卡位,換個比較文謅謅的說法,就是學院裡講的「先行者優勢」(First-mover Advantage)。按照管理學教科書的說法,先行者優勢主要有三個來源:技術領先(Technological Leadership)、資產先占(Preemption of scarce assets)以及買方的轉換成本(Buyer Switching Cost)。

技術一旦能夠領先,你就容易建立學習曲線,降低生產成本,進而取得規模經濟上的優勢。

資產先占,是像如果你要經營便利商店這樣的行業,「三角窗」會是新店面的最佳區位選擇,但是三角窗是最典型的特殊資產,如果我率先開了店,也就減損了你在同樣的地點開店的機會。

如果你的顧客(買方)先買了你的特殊規格印表機,導致買方的轉換成本提高,在無法購買其他廠商耗材的情況下,他也就只能繼續購買你所生產的高價墨水匣。

但是我們書不能只讀一半,教科書同時也說,先行者優勢的前提是──還得建立有效的進入障礙才有用,否則未必是先占先贏。對個人來說,同樣的道理也是適用的──除非你掌握了別人不能掌握的技術、獨占了地位相當特殊的資產,或是建立了很高的買方轉換成本(對於求職者來說,就是雇主想要把你換掉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否則先卡位就業市場並沒有必然先贏的道理。

對於職場新鮮人來說,你所投入的市場可以說是趨近於「完全競爭市場」,因為你所具備的技能和其他新鮮人相較,大概很難有什麼樣的獨特競爭優勢,自然也就無法建立有效的進入障礙。

前進大陸也是同樣的道理,成功的關鍵是學習曲線的建立、獨特資產的卡位以及轉換成本的設計,投入時間點的早晚只是影響這些競爭優勢能否建立的因素之一,而不是必要條件。

因此,我通常會給我的學生建議,如果你缺錢、家中的經濟需要幫忙或是你根本就不愛唸書,你當然大可以盡早投入就業市場。但是,如果在沒有二把刷子的狀況下,純粹只為了「卡位」而提早進入職場,則是一件完全沒有必要的選擇──因為你並不具備獨特的競爭優勢,就沒有任何一個位置會被你卡住,工作職缺年年有,時時也有人從職場中被淘汰。

卡位作為一種相沿成習的「傳統智慧」,其功用在過去實在被我們過度放大、簡單化了。管理教科書也提醒過我們,有先行者優勢,同樣也有先行者劣勢(First-mover Disadvantage),進了錯的市場、卡了錯的位置,其後果不堪想像。

作者簡介:
王盈勛─iThome電腦報總主筆
曾在科技財經雜誌任職,擔任過鄉下第四臺的節目部經理,現為淡江大學資訊傳播系助理教授,擁有政治大學科技管理博士、英國Brunel大學傳播與科技碩士學位,著作包括《世界是斜的》、《微軟生存之戰》及《白話數位經濟》等書。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