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當著我的面說:「吳先生,你之所以整天很累想睡覺,是因為你的血管快堵塞了,接下來可能會中風!」老天,我並沒有做錯什麼事吧?第一時間聽到這樣的消息,我真的害怕極了。因為血管塞住了,所以整天頭很重沒辦法思考,隨便做事情就很累,怎樣睡也睡不飽。面對著鏡子,我在想,外表看起來好好的一個人,怎麼骨子裡毛病這麼多?
上星期跟一個創業的朋友談,聽他吐完苦水之後,我不自覺地學著醫生的話對他說:「你的公司內部溝通嚴重阻塞,所以事情都要靠你來推,而且還推不動,接下來公司可能會出大麻煩!」當我們擔任管理工作的時候,常常會想要把組織分類歸位,然後幫每個表現良好的同仁安排空間。組織一旦決定了,每個同仁心裡面的牆壁也就築起來了,跨組織的溝通,變成需要上級的命令或者協調才有辦法順利進行,否則就會因為利益分配、立場差異以及個人情緒問題而難免扭曲甚至堵塞。
表面上看起來越合理的組織架構,工作推動就越困難。有一個學長提出一個理論,他說:企業裡面的任何溝通,只要是超過兩個人以上,就一定沒有效率。他的公司都是任務型組織,每一個Team看起來就像一個小公司,除了業務財務是共用的之外,關於任務要用到的硬體、軟體、機構和測試人員都在同一個Team,直到任務或產品完成為止。這樣的組織需要有高度的管理技巧,因為任務與任務之間該怎樣收尾收乾淨,是最難的部分。表面上這樣的組織看起來不合理,因為沒有考慮到個人的發展,同時每個單位配置重複的人力似乎很浪費,但是實際上效率卻很好。從經驗中不難發現,組織架構越漂亮,效率越差;反之,組織架構越扁平、越任務導向、在主管的管理能力之內,效率可以達到最高。
日本的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終身不停地思考該如何調整組織,才能讓組織裡面的人發揮力量。有些時候以人為中心來做調整,有些時候則是以事業為主來調整,姑且不管這些變動歷時多久,我們似乎可以發現一件事情,就是組織還是要以效率為優先考量。
效率的好壞,端看每個人的工作是否常常需要兩個人以上的溝通,甚至跨部門才能完成?如果是,那麼肯定沒有效率。管理者分配工作時,應該常常想著臺語說的:「一個人剃頭,一個人幫忙掰耳朵(就是多一個人來礙事)」,讓工作能以最少人力最少溝通完成,才是分配工作的王道。
公司的運作,可以分成「日常的工作」以及「前進的工作」。日常的工作是重複發生的例行事務,這種事情透過組織分工的方式來處理是比較好的,至少不會有疏忽遺漏,至於做得好不好,就要看組織之上的主管是否有細心微調,把跨部門的事情打通,把躲在細節裡的魔鬼抓出來。怎麼說呢?例如有些事情不做會有後遺症,但是在跨部門的情況下,要怎樣定義作業程序,讓事情能由最少的溝通來完成,這就需要主管動腦筋了。否則就會常常看到公司的同仁對你眨眨眼,用下巴或者手勢指指他的部門主管說:這要老闆同意才可以耶!所以我們得回去找自己的主管來跟這個人的主管談好,然後才可以開始談正事。這樣的溝通就常常讓人沮喪,因為遇到了阻塞。
為了因應部門間溝通協調,於是產生了PM(Project Manager)、特助、執行祕書等等具有跨部門權力的人,但卻也是折損率高的一群。畢竟溝通常常需要專業能力與專業知識,還需要有能力提出建設性的見解與裁決,才有辦法讓後續的執行方向正確,事半功倍。
不過,不管執行跨部門溝通這些人是資深或資淺,都無法解決多人同時溝通沒有效率的問題。所以較佳的做法反而不是大家都來開會,而是一對一溝通完幾輪之後,再快速開會來做結論,才有辦法執行後續動作。否則在漂亮的組織裡面,會議只是來問問題,產生工作項目,等待下一次會議再來重複一次,這樣的溝通很難收歛,因為總是有人造成堵塞。
不管怎麼說,組織畫定之後所造成的本位主義,才是傷害效率的最大殺手。我們與其要求員工不應該有本位主義,不如在規畫組織架構的時候,思考一下,如何讓組織能夠減少外部的溝通?如何能夠讓事情進展有效率?是否一定要切割組織成為分工的小單位?小單位的主管知道他自己有可能成為組織裡堵塞溝通的石頭嗎?大家都很怕組織變來變去,覺得自己要去適應很辛苦。但長痛不如短痛,與其長期痛苦面對溝通沒有效率,造成執行力無法發揮的狀況,不如勇敢地面對改變帶來的短期不適應感。
改變有可能是錯的,也有可能看起來一點都不漂亮,但還是可以繼續改變,不要輕易就下結論。重要的是,改變之後,溝通變得複雜還是簡單了?如果變得更複雜,不管公司引進什麼樣的軟硬體設施來強化溝通,都只是捨本逐末,準備迎接經營績效不佳,充滿無力感的苦果罷了。
作者簡介:
吳俊瑩-iThome電腦報技術主筆
交大電子工程系、臺大電機研究所、政大科技班畢業,身兼IT/電子技術顧問和某小型電子公司研發處長。
熱門新聞
2025-01-13
2025-01-10
2025-01-13
2025-01-13
2025-01-13
2025-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