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在媒體圈工作的朋友,因為被指派要製作一個「何謂破壞式創新」的專題,因而找我討論「最近」國內外有哪些堪稱革命性創新的實例。

我苦思良久,也只能擠出三、五個案例,而且多半還是有了些年紀的例子,大概讓他好生失望。我個人的知識固然有限,但是也容我自我辯解一下:我們或許也可以倒過來想像一下,「革命」真的是一件能夠照三餐發生的事嗎?

在我看來,「革命」和「經常發生」兩者之間,本來就是個矛盾的悖論。革命,意味著你的生活方式、使用一項產品的方式或是你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和先前有著巨大而斷裂式的不同。但是當一件事物每天來到我們面前,不管它每次是怎樣鑼鼓喧天地告訴我們,它和過往的世界是如何地徹底切割,我們也將會對這樣的事情逐漸習以為常,而一個被「習以為常」的革命,是否還是「真」革命呢?

在我們這個時代,革命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現象,主要出自於兩種因素。其一,因為科技不斷地推陳出新,當代人已經將改變視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會有特別的感受。其二則是源自於當代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宣傳手法,即使只是一個小小的變化,也經常被描述成為驚天動地的大躍進。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產生了兩種效益,其一,是要辨識、界定「真正的革命」變得困難了;其二,是「革命對我們究竟有何意義」的議題,變得模糊了。

我能夠明確列舉的破壞式創新,都是像數位相機取代了傳統相機,液晶螢幕淘汰了傳統螢幕,或是雷射唱片排擠掉錄音帶這些產業史上的經典案例,我的朋友則是希望我能談一談臺灣的本土個案。這件事情可不容易,臺灣的企業並非沒有創新能力,但是我們的企業創新,絕大多數都是所謂的「漸進式」創新,也就是既有產品或服務的改進與改良,破壞式創新相當罕見。「小筆電算不算是臺灣的破壞式創新呢?」我的朋友問道。

在我看來,迷你筆記型電腦很難被歸類成在破壞式創新下製造出的產物。就功能上來說,小筆電是筆記型電腦這種科技形式的「簡化版」而非「進階版」,就科技類產品的發展概念來說,微小化本來就是長期發展趨勢,而非小筆電所獨有的產品特色。但是在過去幾年間,小筆電卻被媒體描述為臺灣最具革命性的商品。

產品是不是革命性的,對多數人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革命性產品究竟帶來什麼樣的經濟與社會影響。革命性產品,帶動的經常是整個產業價值鏈的移轉,而不只是單一產品的興衰更替,它可以創造、拉拔起一整個產業,也可以摧毀一整個產業。比方說,雷射唱片的出現,不光改變了CD唱片的市場,也改變了音響市場、錄音工程市場,甚至也改變了地下的盜版市場。

革命不出現,市場固然是一灘死水,然而革命如果真的天天出現,同樣也會造成災難一場。對於廠商來說,革命的果實還來不及收割,就被下一波的革命浪潮所淹沒,恐怕是所有在高度動態的市場中求生存的廠商心中最大的惡夢。

怎麼樣在一片革命聲中鑑別出能夠真正帶來改變的革命,是有待我們學習的一項重要課題。

作者簡介:
王盈勛─iThome電腦報總主筆
曾在科技財經雜誌任職,擔任過鄉下第四臺的節目部經理,現為淡江大學資訊傳播系助理教授,擁有政治大學科技管理博士、英國Brunel大學傳播與科技碩士學位,著作包括《世界是斜的》、《微軟生存之戰》及《白話數位經濟》等書。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